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金代张瑀《文姬归汉图》绢本设色名画高清大图赏析

金代张瑀《文姬归汉图》绢本设色名画赏析

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邑的女儿蔡琰,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弹得一手好琴。但是她的一生却命运多舛,历经沧桑,共嫁了三次而皆非所愿,其中一次是在战乱中被掳到匈奴,做了左贤王的妃子,并生下两个儿子,后来曹操派人用金璧将其赎回。归汉后,蔡文姬作《胡笳十八拍》,描述她人胡的经过,以及对流落胡地之子的思念心情。唐代刘商曾沿用蔡文姬之名重写了《十八拍歌》,后人又以这些诗文为基础,形成“文姬归汉”、“胡笳十八拍”等创作主题。

跟蔡文姬有关的绘画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是藏于吉林博物院的一幅手卷《文姬归汉图》,描绘了文姬归汉途中的一个场景:风雪交加的塞外,蔡文姬一行艰难地跋涉着,画中的胡人皆掩袖捂鼻,形象极为不堪,而作为画面主角的蔡琰则昂首挺胸,一幅无所畏惧的样子。有趣的是,这个蔡文姬身材比所有人都高大强壮,面容也十分中性,没有一点女气,倒像是个男性将领。也许在画家的观念中,英雄的性别即是男性,女英雄亦要表现出男子气概。在这幅手卷上题有“祗应司张瑀画”的款,由于“祗应司”是金代的宫廷绘画机构,因此该作品的创作时间被认为是金代。

但海外学者高木森对此曾提出疑义,他认为:此画若为金代宫廷画家所作,绝不可能把汉人描绘得伟岸高人,把少数民族刻画得怯懦猥琐。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金代的宫廷绘画机构为什么要选择一个颂扬汉族民族女英雄的题材加以表现?这样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倒是在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的南宋,“文姬归汉”的故事画则颇为流行。蔡琰所处的时代,汉人的国力相对匈奴要强盛很多,因此这一题材在南宋的流行,反映的正是南宋人对扭转国力衰败之窘迫局面的热切期待。

南宋画院待诏陈居中就曾创作过另一幅有代表性的《文姬归汉图》,其形制为立轴。作品描绘在旷野之中蔡文姬和丈夫左贤王、儿子们相互道别的场景。陈居中的创作似乎较张瑀的作品有了更多的人间温情:左贤王一面让仆人为他自己倒酒送行,一面依依不舍地看着蔡文姬;文姬也始终注视着她的丈夫,在她的身后则是儿子紧紧抱住母亲,不让她离开。在这里,没有对英雄的歌颂,打的只是普通家庭中的温情。同时画面中的伤感情绪,也让人对是否应该让“文姬归汉”产生了些许疑问——蔡文姬在胡地已有了幸福的家庭,为什么还要硬生生地拆散他们?

有关蔡文姬的这些创作,似乎存在着很多的矛盾性,也存在着很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事实是有关蔡文姬的画题,不仅是文化性的题材,而且还是民族间历史关系的具体表现,因此立于不同的文化立场甚至是民族立场,对蔡文姬的相关释读就会产生各种的歧义,也就产生了同一个画题存在着不同表述的艺术创作,因此看似的矛盾,如果还原至历史语境之中自然就会得到迎刃而解的结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金代张瑀《文姬归汉图》绢本设色名画赏析

打赏
合作伙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