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名画高清大图赏析

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名画赏析

 

在19世纪的法国画坛上,米勒自成一家。他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省海滨附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青年时代种过©%直到20岁才受到了很短一段时间的正规美术教育,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他,经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遛,但又全不知道。”

米勒真想离开巴黎,回到美丽的故乡,但是卢浮宵中那些前辈大师的不朽作品挽留住了他。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不由得惊喜地叫起来:“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为了生存,他不得不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他自以为十分认真创作出来的画,常常一幅也卖不出去,全家人陷人贫困与绝望之中。直到1848年,他画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卖了500法郎。不久,巴黎流行黑热病,米勒便用那笔卖画换来的钱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枧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

米勒在巴比松村一住就是27年。他早出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在不透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常常穷得连颜料都买不起,只得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但这改变不了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

米勒在巴比松村生活期间,相继创作出《播种者》、《收获者的午餐》、《晚祷》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取材于农民生活,日后都成为世界美术史上十分有名的杰作。当时和米勒一起生活在巴比松村的还有很多风景画家,他们在这里发现了大自然的诗情画意,只有米勒在法兰西农民身上发现了美感。他们衣衫褴褛,肌肤黝黑,身躯佝偻,手掌粗糙,但正是他们的耕耘、放牧,创造出了宝贵的财富,也缔造出了美丽的国家。

然而,米勒的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得到认可,他的作品一次次地遭到官方沙龙的拒绝。巴黎沙龙中的画家看不惯他的“乡下佬模样”,给他起了个“森林中的野人”的绰号。米勒对这些不怀好意的攻击不屑一顾,仍然坚持用他的画笔忠实地反映农民的生活。

1857年,43岁的米勒完成了他主要的代表作《拾穗者》。这幅画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表现了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草稿画出来后,米勒曾拿着它征求儿位社会活动家的意见,他们肯定了这幅画可贵的真实,同时建议画家修改构图,让前景上只留下三个拾麦穗的农妇。米勒按照这个意见作了修改,使得这幅描写农村夏收劳动的一个极其平凡场面的绘画,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那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像纪念碑一般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她们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地吸引住了观众的视线。她们的脸部被隐去了,但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有表现力,让人感觉到他们的忍耐和谦卑。

这幅画一经展出,就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注意。一些评论家凭着他们的政治敏感,写文章说画家在这里蕴有政治意图,画中传出了农民的抗议声。《费加罗报》上的一篇文章甚至耸人听闻地说:“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名画高清大图

事实上,米勒并没有想用这幅画去宣扬某种政治企图,他只是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画出来而已。他用画笔和颜色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揭示了人类围绕着土地所产生的喜悦与悲哀。有人称米勒是“乡巴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开朗基罗”,这其实是对米勒最高的赞美。《拾穗者》的生命就在于真实,当然,这种真实能引起人们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思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名画赏析

打赏
合作伙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