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南宋刘松年《天女散花图》绢本设色名画高清大图赏析

南宋刘松年《天女散花图》绢本设色名画赏析

“天女散花”的典故出自《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维摩洁在丈室中“示疾”说法,一位大女,为了试探丈室内听众的道行,把花瓣撒向他们。花瓣飘到菩萨身上而纷纷滑落到地上,碰到弟子们身上则紧粘不掉。天女解释说,花瓣之所以粘而不掉,是因为弟子们“分别想”,不够专心。后来“天女散花”作为成语,用以形容大雪纷也形容抛撒东西等意涵。不少诗文都引用了这个典故,如唐朝宋之问的《设斋叹佛文》,有“龙王献水,喷车马之尘埃;天女散花,缀山林之草树”;如宋代陆游的《夜大雪歌》,又有“初疑大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除文学作品外,对“天女散花”的绘画表现可能是更为出色。南宋刘松年的《天女散花图》是根据《维摩诘经》记载而加以创作的:维摩诘,在三个弟子的簇拥下端坐画面右端,嘴唇微启,作说法的手势。画面左端的天女,左手捧篮,“手散花,身边奋一弟子,眼光也落在天女的身上。毫无疑问,天女是画面中的唯一女性,也是画面的焦点,图中包括维摩诘在内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天女,就连维摩诘脚下的两只神兽,也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刘松年对于传说的充分理解,让他最终选择了天女散花的瞬间表达,并通过众人目光的描写,很好地回答“为何花瓣会在他们身上粘而不落了”的原因——因为他们完令被天女的美丽所吸引,分了“别想”,没有专心地听法。

在作品中,刘松年效仿东晋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以线造型,形象生动,用笔遒劲。此外维摩诘身上的璎珞,天女头上、身上的饰物,都刻画得十分精致,可见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写实技巧。作品的设色,画家刻意保持简淡的画法,仅天女的长衫、维摩诘的水裤,以红色加以渲染,令整个画面素雅中而独具古意。

宋代之后绘画中的“天女散花”,逐渐发展为将大女作为独立的形象而加以描写的样式,甚至完全脱离了宗教的语境而成为对美丽女性的赞美表达。如在晚清民国时期“天女散花”的画题就十分的流行,特别是清末民初“海上画派”的创作,更赋予这一体裁以吉祥、美好的含义,产生了雅俗共赏的社会效益。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任薰《天女散花图》,是这一时期的佳作,绘云雾缭绕之中美丽天女挥袖散花的场景,著名京剧人师梅兰芳即因对绘画中“天女散花”的感悟,遂在《维摩诘经》的基础上改编出京剧《天女散花》,领衔主演并名噪一时。这一画题在晚清民国之盛、传播力之广以及影响力之巨,由此亦可见一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南宋刘松年《天女散花图》绢本设色名画赏析

打赏
合作伙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