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毛笔书法的笔势与笔意解析

 

毛笔书法的笔势与笔意

 

笔法是几千年来的书法实践而逐步总结出来的运笔规律,是大家都必须遵守的,所以人们把笔法看成是书法中的律条。但是不同的书法家,他们的笔法都完全符合法度,即便选用同一内容、同一形式、同一书体,但创作出的作品仍然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所取的笔势与笔意不同的缘故。也就是说,笔法是不变的,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共性规律,而笔势与笔意则因人或因时而异,是各个书法家的个性表现。

 

一、笔势

笔势指笔画线条的态势、方向感、运动感,书写时动作姿态留在点画中的痕迹。概括地说,其含义有两种:一指笔画在字的结构中,因所处位置的不同或书写者用笔、结体特点的不同而产生的各种姿势(也可称字势);二指笔画之间内在的或外在的联系。内在的联系是无形的,外在的联系是有形的。我们常说的呼应、顾盼、连贯、笔断势连,即指此意。荆浩在《笔记法》中称:“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有笔法与笔力而无笔势与笔意,那么所书之字就缺乏表情和灵性。

笔势主要通过气势和形势两方面体现。气势是指总的风格,表现为整篇的章法安排,或温文尔雅,清逸秀娟,或雄强俊迈、声势夺人,或紧密,或疏松,或跳跃,或平缓。形势指具体点画的经营和单字的结体,点画有粗细长短、俯仰向背,结体有宽博开张,有紧敛集结。如,人们把短竖称为“铁柱势”,撇称为“新月势”“柳叶势”等。结体上,如形容颜体为端庄雄伟,柳体刚健挺拔,欧体险峭方正,赵体飘逸秀丽等。

总之,笔势是书家个性在具体用笔上的体现。唐张怀瑶在《玉堂禁经》中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所以凡学习书法者,除了要掌握点画用笔的基木方法外,还须细心揣摩,体会笔势,方能入境,才能形成自我风格,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笔意

中国文字以象形文字为基础,“象形”不足而“指事”,“指事”不足而“会意”,中国书法的艺术感染力正是来源于此,即人们对作品中的笔墨造型,进行“意会”。

笔意主要指点画线条的感情与意趣,即人们常说的“笔情墨趣”。笔势重在气势跌宕,笔意则重在风度韵致。人称王羲之的字“如王谢子弟,纵复不端正,爽爽有一种风气”。这里指的就是笔意。如,形容点画有力叫骨力,骨肉丰满;形容中锋行笔叫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形容顿挫叫“屋漏痕”;形容苍劲如枯藤缠树;形容潇洒叫飘飘欲仙。所以说,字的造型在纸上,而它的祌情意趣与纸墨以外的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形态有着自然的呼应和契合,而表现这一呼应和契合的技法就称之为笔意。

相传,怀素观高山流水而悟得草法,张旭路遇担夫争道而悟揖让之法,黄山谷观船夫划桨而悟向背之法,王羲之乐而书《兰亭序》,颜真卿怒极而书《祭侄文稿》,都是因时、因地、因事、因情而生笔意的例子。

沈尹默《书法论》中说,从结字整体上看,笔势是在笔法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来的。笔意又是在笔势进一步联系、活动往来的签础上显现出来,三者都具备在一体中,才能称之为书法。《翰林粹言》中云:“临书最有功,以真可得精神也,字形在纸,笔法在手,笔意在心,笔笔生意。”因此,学习书法应认真体会赵孟颊《兰亭跋》中言:“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颜真卿与张旭有一段对话,论及书法的一些根本问题,现抄录如下,以总结本章全文。颜真卿问张旭:“幸蒙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敢问攻书之妙,何如得齐于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谓U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从中可见,只有执笔正确(妙在执笔,令其圆畅),笔法合度(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笔势明显(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笔意趣生(变化适怀,纵舍掣夺)时,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毛笔书法的笔势与笔意

打赏
合作伙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