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爱德华•蒙克《呐喊》(《尖叫》)名画高清大图赏析

爱德华•蒙克《呐喊》名画赏析

 

爱德华•蒙克出生在挪威的一个名门望族,父亲是一位军医。从幼年开始,蒙克就不停地和死亡、疾病打交道。他5岁时,母亲因肺病去世;15岁时,长他一岁的姐姐苏菲也死于肺病,而他自己也险些因肺病死去;后来,他的妹妹患了精神分裂症;成年后,五兄弟中惟一结过婚的安德鲁斯在婚后几个月内死去;26岁时,他父亲又弃他而去。蒙克回忆道:“我自幼被死亡、疯狂与疾病跟随,直到现在。我很早就知道人生的悲苦与险境……”这种极不平常的生活经历,使得蒙克对于孤独、绝望、悲伤、死亡等有着异乎常人的敏感。从1890年开始,蒙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现的还是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忧郁等主题。

在这套组画中,感觉最为强烈、最富刺激性的一幅就是《呐喊》,它不仅是蒙克最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也被公认为西方第一幅表现主义画作。关于这幅画创作灵感的产生,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和两个朋友还在散步,太阳已快下山了,天空突然间变得像血一样红,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悲伤忧郁的气息。我止住了脚步,轻轻地倚在篱笆边,极度的疲倦已使我快要窒息了。火焰般的云彩像血,又像一把把利剑笼罩着蓝黑色的挪威和城镇。我的朋友,他继续独自地走着,而我却呆呆地站在那儿,焦虑使我不停地发抖,我感到四周似乎被一声巨大而又不断的尖叫声震得摇摇晃晃。”

蒙克当时所站立的地点在厄克贝里山上,从这里可以俯视奥斯陆峡湾。他在日记中所记录的血红色的晚霞和不同寻常的天气现象,并不是画家的幻觉,而是确有其事。1883年8月26日,印尼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了,其威力相当于一万颗广岛原子弹,巨大的声音在4600公里以外都能听得见。这次火山爆发激起的海啸甚至波及到南非、澳洲,那里也出现了滔天巨浪。喀拉喀托火山效应还延伸到挪威的天空,并持续到1884年2月中旬,使夕阳呈现出蓝、紫、粉红、青铜或棕色等鲜艳的颜色,有时候还出现了围绕太阳的彩色环。

蒙克也许不知道这种奇异气象的成因,但他能够体会到它给人们带来的震动,进而深化为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面对神秘无垠的宇宙自然流露出来的恐惧之情。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瘦骨嶙峋的男人,正站在桥头双手捂着耳朵发出惊叫。他那变形和扭曲的面孔,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不由得使人联想到骷髅或鬼魂。由于他面对着观众,仿佛他的尖叫声透过画布传了出来。而引发尖叫的恐怖来源,画面上却没有任何具体的物象暗示。湖面上的两艘小船,从桥的远处走来的两个人影,都是现实的表现,而画面上疯狂的线条和强烈的红色与蓝色,却表达出高度抽象的意象。

这幅画的构图呈现出一种旋转的动感,天空与水流扭动的曲线,无处不充塞这动荡不安的感觉,好像那个男人的尖叫声化成可见的声波,向着四面八方传递开来。这幅画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凡•高的名作《星夜》。这两者都试图模仿声音的波纹,表达一种不可名状的痛苦情绪,从而使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气氛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爱德华•蒙克《呐喊》名画赏析

打赏
合作伙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