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黄庭坚《诸上座帖》款式、流传过程和书法特点

黄庭坚《诸上座帖》款式、流传过程和书法特点

 

《诸上座帖》,墨迹纸本,狂草书。纵33厘米,横729.5厘米。92行,477字。署“山谷老人”款,并钤有“山谷道人”印。此卷大约是元符三年(1100)黄庭坚在四川青神县所书。后纸有明吴宽、清梁清标题跋各一则。此卷初藏南宋高宗内府,后归贾似道,明代递藏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处,清初藏孙承泽砚山斋,后归王鸿绪,乾隆时收入内府,至清末流出宫外,为张伯驹先生所得,后捐献给国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从书法艺术上看,《诸上座帖》是黄庭坚晚年狂草革新之作,其艺术价值十分珍贵。作者用各种夸张的长线和有意缩短的线——圆点,把纸面空间分割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空白块面,使白的空间产生特殊的连续运动。在字的连接上,经常采用倾倒的字势、相互呼应的办法来“势接”,而不是“笔连”。这样便造成了中轴线和外廓线的大幅度变化,常常突起波澜,出人意外。黑的点线和白的空间产生两种流动的气势,使整幅作品活了起来。若把黄氏《诸上座帖》与怀素《自叙帖》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至少有两点不同:其一、《自叙帖》书写速度快,笔画极流畅,动态感极强;《诸上座帖》书写速度略慢,笔画时而流畅,时而艰涩,动态中时时杂有静态。其二、《自叙帖》章法上往往一行一斜到底,似长江一泻千里;《诸上座帖》一行之中忽而左斜,忽而右斜,曲折多变似黄河九曲,群峰叠起。如果说怀素狂草是以时间的流动带动空间的流动,那么黄庭坚草书则是以空间的变换导引时间的流动。此卷用狂草书写文益禅师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揩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点画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尤为珍贵。清代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1《黄鲁直〈诸上座〉》评说,此卷书法奇特跌宕,如蚊龙搏斗、猛虎跳跃,不可控制和驾驭,真是宇宙间奇伟壮观的景象。全篇纵横奔放到了极点,却又笔笔紧密,一点都不松懈,古人所说的“屋漏痕、折钗脚”,就是这样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黄庭坚《诸上座帖》款式、流传过程和书法特点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