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颐和园油画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皇家园林。它继承我国造园艺术的传统,追求自然山水和园林建筑的和谐统一,建筑布局、景点安排,多是依山之势依水之形,将自然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呈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骄人风茂。

1750年乾隆皇帝以“兴修水利”和“为母祝寿”为名,历时十五年建成“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和圆明园同时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禧太后为了避暑游乐,对此园进行重建,并按照“颐养太和”的意思,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的正门称东宫门,东宫门一带为皇帝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会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慈禧便是在仁寿殿实行“垂帘听政”的。

慈禧居住在乐寿堂,它是一组前后两进、左右各带跨院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出乐寿堂西门,便是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走廊一长廊。它全长728米,由园林建筑常见的回廊和角亭构成,共273间。此长廊背靠万寿山,南向昆明湖,使湖山之间有了一个美妙的过渡。再者它又很自然地将一些分散的建筑、景观加以连接,人沿廊而行,步移景换,十分惬意。

长廊中段向北便是万寿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园的精华,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等。佛香阁是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周围建筑对称分布,有如众星捧月,气势雄伟。由于佛香阁高达41米,又建在21米高的台基上,这就大大超出了万寿山的高度,人们不仅可以在此居高临下饱览周围几十里的风光,而且不论在园内还是园外,都能看到它的英姿,它成为了颐和园的象征。

颐和园风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昆明湖。湖上烟波浩渺、水碧似玉,16座各不相同的拱桥掩映湖边;湖中三岛上各有形式独特的建筑;十七孔桥横卧南湖,造型优雅,令人过目难忘;湖东岸的八角重檐廓如亭,面积达130多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亭子;离亭不远处,蜷卧一只同真牛一般大小的铜牛,两角耸立、双耳竖起、目光炯炯有神,根据铜牛背上镌刻的乾隆《御制金牛铭》可知,此牛有“镇水”之意。

顺铜牛的目光看去,湖的西堤处在清漪园时期是一组仿江南水乡的建筑,名为“耕织图”。每年有来自苏杭等地的技工织造绸缎,有精选的农夫插秧种稻,以此象征着乾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清漪园遭英法联军焚毁时,“耕织图”也未能幸免。

园中建园是中国造园的一大特色,谐趣园即是一例。乾隆皇帝1751年下江南时,很欣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回京后便在清漪园中加以仿建,嘉庆皇帝将其改名为谐趣园。该园以水池为中心,游廊、轩堂皆环池临水,被称作是一座水景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颐和园油画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