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青绿山水画的分类

 

青绿山水画的分类

 

从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看,自山水画从隋代以完整的艺术形式出现至唐代的兴盛,山水画的艺术风格便呈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我们现在可以从唐代开始将山水画分成两大类: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

青绿山水画发展至宋代达到其艺术的高峰后,便开始被水墨山水画汹涌的洪流所逐渐淹没。积墨、破墨、焦墨等各种技法的不断丰富,推动着水墨山水画不断地蓬勃发展,并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体系。从历代流传下来的青绿山水画作品看,青绿山水画并非销声匿迹了,而是与水墨山水画一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展并呈现出了各自多样的风格。

我们今天所说的青绿山水画已成为中国画范畴内一个冇特定含义的专有名词,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它还包括山水画中的工笔山水和重彩山水。中国画中的重彩画本身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画面体现出的色与墨的对比为色大于墨且用色浓重;二是作画时使用天然矿物质颜料。重彩山水除包括表现春夏景色的青绿色调外,亦包括表现秋景的红色调、表现雪景的白色调等多种色彩的山水。所以说青绿山水指向的绝不是其字面含义上的用石青、石绿画的山水画。(图1-36〜图1-40)

青绿山水画

青绿山水画大致可分为:人青绿、小青绿和金碧山水。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大、小点绿绝不是以画幅的大小来区分,而是由青绿山水的绘制技法和画面效果决定的。

大青绿:指画面以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的重彩为主,突出显示矿物质石色灿烂、富丽的色彩,强调画面色彩的厚重感和装饰效果,绘画时多用熟绢或熟宣,是青绿山水画最典型的样式。如宋代五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元代钱选的《青山白云图》、明代仇英的《桃源仙境图》等。

小青绿:指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罩染青绿之色,具有淡雅韵味,强调画面墨与色的融合协调,墨与色在画面的比重各占50%左右,石色的运用点到为止。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是此画法的关键所在。早期作品是画在熟绢上,现在一般多在生宣或半屯熟宣纸上绘制,如宋代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明代沈周的《桐荫玩鹤图》、文徴明的《万壑争流图》等。

金碧山水:指运用泥金画法,在大旮绿画法的基础上加以金色。金色可用于染天、勾云、提树石和描绘建筑等。金色在墨色与石色之间,起到了过渡和协调的作用,所以古人有“无金不起绿”之说。有些作品是直接画在金底的纸、册页或扇面上。金碧山水在强调装饰效果的同时给人以富丽堂皇的感觉,如宋人册贞中的《曲院莲香图》《云山殿阁图》、清代任渭长的《十万图册》等。

另外界画、没骨画及泼彩画也是青绿山水画中很有特色的画法。

界画:指在山水画中,运用直尺画线的绘画方法,表现宫殿、楼台、屋宇、桥梁等建筑物。在古代宫廷绘画和民间绘画中,都常见此画法,唐宋时期比较流行这种画风。清代画家袁江、袁耀叔侄足画界画的髙手。

没骨山水: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南齐谢赫谓其为“骨法用笔”。不用墨线为骨去勾勒,而是直接用颜色以晕染的方法描绘物象的技法被称之为没骨法,扣传为南北朝时画家张僧繇始创,所画形式就是青绿重彩的山水画。唐代亦有画家用此法,多是以石青、石绿、赭石、朱砂、白粉等颜色直接堆染出丘壑树石,注重画面虚实的处理,在敦煌壁画中描写丘壑山林时多用此画法。

泼彩山水:泼彩画是没骨画的大写意形式,画法上又与没骨画法有所不同。泼彩画法源于泼墨法,其艺术效果主要是侬靠水作媒介,用水墨淋漓加重彩颜色代替皴染的方法,以石奇、石绿为主色,色墨交融,色墨交桑,用大色块体现出画面的主要结构——山川景物。泼墨泼彩画法,一般都在渗水性不强的宣纸或绢上进行,早在唐代,已有关十泼墨山水画法的记载。现代中国画人师张人千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加入现代西方抽象绘画的因素,以泼墨泼彩的方法,描绘出变幻无穷的山水意象,使其晚年创作的山水画独具风格。

青绿山水画在画面艺术处理上也是多样的,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类。

1.金碧严整一类

以满构图为主,造型严谨,并极富装饰性,画面富丽堂皇。在石色的基础上多勾涂金色,是庸宋金碧青绿山水画的典增画法。如宋人册页中的《曲院莲香图》《悬圃春深图》等。

2.精巧空灵一类

布局紧凑,画面留有空处作虚的处理。而所画景物只占画面一角或一部分,描绘细致入微,如点睛之笔,此画法如处理不好,画面易显得空洞无物;处理得当,则意境开阔,人入胜,如宋人册页中的《澄江碧岫图》《江上青峰图》等。

3.轻松雅致一类

用笔轻松、流畅,用色单纯、高雅,不追求色彩的富丽堂皇,只求青绿色的微妙变化,上色与重彩类比,较为清淡,使青绿色的画面典雅而庄重,如明代沈周的《落花诗意图》、文徵明的《万壑争流图》、陆治的《竹泉试茗图》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青绿山水画的分类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