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刘一闻及其篆刻简介)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刘一闻及其篆刻简介)

 

刘一闻,名刘沪声,斋号别部斋、得涧楼。祖籍山东日照,1949年12月生于上海。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幼承庭训,书法、篆刻得艺坛前辈潘学固、苏白、方去疾、方介堪、商承祚等教海。20世纪80年代初崭露头角,并逐渐形成其典雅清逸的独特艺术风格。1987年在沪成功举办“刘一闻书画篆刻展览”。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一、三、四届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首届全国篆刻作品评选等。历任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暨理论研讨会,全国第三、四届篆刻艺术展评审委员。出版有《中国印章鉴赏》《一闻艺话》《印章艺术及临摹创作》等。

刘一闻篆刻

刘一闻《别部余话》云:“在艺术上,认识是第一位的。只有认识精准,那围绕于整个艺术的创作活动、思维活动才会准确。这样,结合实践,临摹或创作时就始终有一个准绳,这个准绳不是别的,就是你自己。”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面对刘一闻的印作,如对谦谦君子,一幅举止风雅、文质彬彬之态。仔细品读,有一种清新淡雅之气隐隐扩散开来,沁人心脾。

刘一闻篆刻既不似规矩整饬一路印风的四平八稳,也有别于时下流行的那种粗野荒率、大开大合的印风,他的印作在儒雅、文静与大气中透出几分风趣与俏皮,自有引人入胜处。

刘一闻曾得上海印坛名宿来楚生、方去疾等先生点拨,宗秦法汉,兼及明淸,打下了很好的传统印学功底。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旋即投于方介堪先生门下,立雪程门,好学不已,其对篆刻之钟情当可从中见之矣。

刘一闻篆刻在古文的取法方面范围很广,但受侯马盟书、秦昭版和新嘉量铭文之影响尤为明显,光洁圆润、纵横游移之中夹杂稍许尖削锐利之笔,以增加字形的灵动之感。他无论以战国文字、瓦当文字还是镜铭文宁入印,皆能力求使印面在冲淡平和之中透出几分灵逸之气。他在文字的取舍方面舍着円己独特的审美理想,在字形的处理上并不作刻意的夸张变形,而是尽量保持古文字原貌的基础上做相应的印化处理,使之妥帖、然、生动、和谐。

刘一闻在章法的处理上亦很有特色。他不刻意地去安排疏密来加大印面的“视觉冲击力”,而是以纵横排叠的线条布置先定出一个大的平稳疏淡的基调,再稍稍穿插和夹杂一些斜线、短画以及一些“钉头鼠尾”状的线条来丰富両面的空间变化,进而增加作品的耐读性。

刘一闻在运刀上亦很精到、细腻,或冲或切都不文不火、自然含蓄,控制得十分到位。他那种驱刀如笔般的手上功夫的确是令人为之叹服的,犹如大匠运兵,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在举止谈笑间攻城略地,变化风云。因此,他的作品在宁法、章法、刀法的高度协调配合之下显示出一派传统文七特有的书卷之气。他治印似乎很少有那种后期的制作痕迹,诸如刮、削、划、磨、敲等等手法并不多采用,而是在刻治的过程当中注重用笔书写的一次性成功。从这个角度而言,刘一闻的用刀无疑是兵有独到之处的。他这种突出“刻”而尽量避免“做”的刀法意识,无疑承袭了前人用刀的原创之味。他的印面亦不多施残破,尽量保持印章的完整与光洁,这与黄土陵印风颇有相通之处。这显然与他本人的个性、风格审美追求是一致的。

刘一闻印作在线条的设计上多以纤细为主,很少舍粗壮肥厚之失。小篆的宛转灵通、镜铭的清丽雅静、玉印的光洁劲挺都在其印作之中得到了较好的休现。惜墨如金,以瘦硬清峻为尚,疏朗文雅,借金石抒写人生理想。

刘一闻自言:“和书法创作一样,对印章创作的要求也应该是:一要有难度,二要有高度。诗化的艺术境界,是每个创作者都着意追求的;似要达到这个理想之境,真是谈何容易!对大多数实践者来说,能够获得创作上的基本要求已属难能可贵,所谓心手双畅者,占來又有几人?”他一语逍出了篆刻创作的“玄奥”与艰辛,己也力求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和诠释篆刻艺术的真义。他著述甚多,行文纵横捭阖,多有创见,读来启人心扉。

东坡诗云:“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刘一闻篆刻所呈现出的正是这种恬淡、萧散、灵逸、自然的儒雅风范。品读他的作品,毫无剑拔弩张、张牙舞爪之态,让人在平静安详的氛围中去感受刀石相撞的幽静之美。刘一闻近年作品在运刀上有太过沉实之弊,少了一些虚旷之韵。尽管如此,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成功的印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刘一闻及其篆刻简介

打赏
合作伙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