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金农《墨梅图》赏析

金农《墨梅图》;纸本水墨116.5cmx60.5cm;收藏地不详。

 

作者简介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揩、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代表作《墨梅》《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

 

艺术特色:

画中取梅树老干一截,通贯画幅中,顶天立地,布局奇绝,又以大笔铺枝,小笔勾瓣,繁枝密萼,穿插左右,枝干以包含水分的淡墨挥写,浓墨点苔,更显出老梅凌寒的性格。该画浓淡相间,看似朴拙,实则隽永。

 

艺术导读:

任何艺术都是情感的形式表达。金农写梅不拘泥于占法,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其晚年的墨梅创作更是带有强烈的点线而建构意识,极具平而形式关感。如同音乐一样,“点线面”是金农绘画可圈可点的“音符”,画面以抽象的表现手段让释着最为纯粹的关,令人可听可感,并赋予了画面节奏、韵律、秩序,揭示了艺术发展之本质,颇具时代意义。

绘画的构图是艺术家心中对绘画内形式的构思,更是对这种内形式的一种传达。中国画构图向占讲究“经营位置”、“置陈布势”,传统文人画家注重绘画意境上“隔”与“远”的禅意表达,笔墨往往寥寥几笔,构图几乎“信手拈来”,力求笔墨与情绪的关感表现。而金农更是把对构阁的审美要求置于对纯意象的再现要求之上。构图形式讲究平而化处理,这种平而化构成追求纯粹形式的关感,与现代构成颇为相似。现代构成重点突出点、线、而的平而化结构,使画面变得简约而强烈,并注重空间的节奏、分割,有意识加强装饰意味或观念意识,故金农墨梅的这种形式化构图也符合当代的形式审美特征。

如《梅花册》之八,构图以人块而分割布局,将画面分为两人部分。主体部分用极其平而化的形式手法处理点与线的关系,将“花”与“枝”有规律地交织在一起,有千枝万枝之势,构成一派宏人气象。画面中的线尽是以篆隶之法入笔的各种形式的曲线。书法是中国人认识客观世界特有的方式,也是中国人谈审美的一种“尺度”,而文人画中线性因素本身就含有书法用笔的本体关,有着丰富的变化,即所谓“一波三折”,下笔若“锥画沙”,行笔似“屋漏痕”,转笔如“折钗股”,提笔若“印印泥”。由于融人书法的用笔,线条的“筋、血、肉、气、骨”俱含其中,最后化作“神韵”,使线条形式上更具竹奏感,也丰富了线条的关的内涵。这样,同一种属性的曲线由于粗细、浓淡、用笔快慢的不同,会在画面中产生不同的“表情”。由于曲线本身是最活跃、最具表现力的线性符号,也最能直接体现情绪的真实传达,所以线条由本身的张力程度和相互的作用关系而形成的秩序就决定了画面的“势”,而这种“势”对中国画而言就是构图形式中的内在结构,是支撑整个画面的“骨架”,直接关系到气韵,也左右着画面脉络“起、承、转、合”的韵律。画中一笔浓墨虬枝在“千枝万枝”的人片淡墨中起到“醒画”的作用,也明确了画面整体的黑白灰关系,使画面更富层次,更具有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加强了画而势态的“主次、从属”之分,使画面产生了强烈的空间秩序感。这些任意而不随意、更不刻意的近乎有生命力的短促曲线,形式上又交织成了面。整个画面就是金石意味的线与点、而的建构。在此,点与点、线与线,点与线之间形式上的互作用与关系构建了新的秩序,这种秩序关打破并重新建构客观存在的结构的自然法则之关,使画面密处密不透风,疏处疏可走马,达到结构繁而不乱、满而不臃、密而不塞的视觉效果。

“艺术品的关,不仅在于它的外在结构,而且更主要的是在于它的内在结构,即在于物质形式中蕴含的心灵内容。“艺术的木质可以通过艺术形象的非物质外表的再现手法来表现。画面中,绘画语言被转变成了象征性的点线而符号,象征画家心灵的“人格物化”,这也是金农墨梅审美上的最大特点。这些“点、线、面”是作为“比、兴”形象出现的,自然不同于一般自然景物的再现。由于意象思维作为审美意识,是关感形成的根源,物象“点化、线化、而化’’的强调使绘画符号更富于情绪化的内涵,因而国面走向抽象。正如康定斯基所说:“艺术越是抽象越是接近艺术的精神。”在金农的画而里,“点线面”元素不光是表现手段,也成了绘画表现的卞体对象,如此,绘画语言中“点、线”的功能从具象的描绘,转向更多地对精神和形式的表达,点和线内在的动力、张力等特质成了绘画的表现内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画”而非画外之物。而绘画语言的内在价值又表现为精神价值,这是绘画的精髓所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金农《墨梅图》赏析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