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中国画的鉴赏方法

 

中国画的鉴赏方法

 

中国画如何鉴赏?中国画即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它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禅宗文化巧妙结合,代表了我国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在世界绘画艺术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针对中国画的鉴赏和评价,应从笔墨、构图、境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笔墨、构图、境界三者之中,前者较为直接,而境界则主要是指精神层次,与格调的含义相近,它是表现技法和意境、格调、学养等多种精神内涵呈现给读者的总体感觉。

 

1.笔墨的运用

谈论笔墨,是以承认笔墨的相对独立性为基本前提的。而笔墨之所以在中国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又是以笔墨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被両家们所重视为前提的。什么是笔墨的相对独立性呢?不妨举一个粗浅的例子:画中的瓷杯与菊花均是用毛笔和水墨画成的,笔和墨与肉然对象结合得很紧,不可分离。即是说,笔墨的独立性很小,难以单独地加以分析。虽同样用毛笔和水墨画成,但笔墨和自然对象不完个吻合,杯和花的真实感减弱了,何笔墨的独立性增大了。杯子和花用写意笔线勾勒,这笔线就具有了独立的美感,对笔线所体现的力度、速度、形状、枯湿等等因素均可以作独立的分析。若是如那种画法,我们只能说画得像不像,却无法谈论笔墨之高低优劣,换言之,就可以称之为无笔墨。

所以,中国的水墨画,要求笔线画在白纸上,笔笔清楚。笔线两面的边缘,要与纸有明确的分界。湿笔画在生宣纸上会泪化,但泪化的痕迹,也要清晰明确,笔笔不含糊。用墨的道理也是同样。所谓墨,是指水墨落纸所形成的浓淡色泽与融化效果。这也要求新鲜清楚,不可污浊漫漶。如潘天寿《朝霞图》的用墨,大笔挥泼,但仍笔笔清楚,厚重酣畅,可以清楚地看出用笔的力度。此即所谓“墨中有笔”。黄宾虹的画,看似黑糊糊的一片,但仔细分辨,也是笔笔清晰,浓淡祜湿,层次井然。

自古以来的中国画家,在的创作实践中,总结了一整套用笔用墨的技法讲究。用笔方面,黄宾虹曾归纳出“平、留、圆、重、变”五字诀。笔线画在纸上,要求平直中有波折变化,而波折变化又必须控制得恰如其分,不破坏平直的基调。笔在运行过程中要留得住,不能信笔滑去,失去控制。又要圆笔中锋,以求浑厚。用笔要重,要有力,但又不可使蛮劲。

最后又要求在自然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此基本原则,便是用笔之“法”。所谓用笔功夫,就是对此“法”的深人体会和熟练运动。若违背这此原则,就容易形成忌病,如“钊头”、“鼠尾”、“蜂腰”、“鹤膝”、“锯齿”、“圭角”等等。此忌病之所以不可取,诚然不是条条框框,而是因为这类用笔轻浮浅薄,缺少内涵,故无法形成美感。用墨也同样,无论枯湿浓淡,焦、积、破、泼都必须掌握分寸,遵循一定规律,不可随意乱来。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形式语言。在中创作中,笔墨就像素描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地位一样。有论者谓:“中国画的创新是笔墨构成的创新”。

 

2.构图的剪裁

构图,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现代绘画中称为构成,新老观念里有不同,但基本含义还是共通的。人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之中,现实世界的时间是流逝的、无限的,空间是三维立体的,无边无界的;而人的创造物——绘画,就时间而言是凝间的、有限的,就空间而言是二维平面的,有边界的。这两者是如此的截然不同,却又有着最密切的对应联系。所谓构图,就是将无限的立体结构转换成有限的平面结构。这种转换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创造过程。尤其是现代绘画,这种转换以纯粹创造的外表显示出来,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就更为抽象了。

画面是有限的,它只截取了生活海洋中一个极小的部分,因而它是局部;但作为艺术品,它又是整体,它在自身中应该是圆满的,从而包含着无限性。画而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天地,是和谐而统一的小世界。艺术创作是对人的才智、能力、意志、情感的自我肯定,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类通过艺术作品实行自我观照和自我肯定。这个小世界虽然是平面的,静止的,但却不是僵死苍白的,而是凝聚着的五彩的生命,它是圆满的生命的象征。

石涛所谓“吾道一以贯之”,潘天寿所谓“绘画之事,宇宙在乎手”,都是指画面作为艺术创造的自身圆满性。“万物归于一”,一就是整体,画面就是一。一当中有复杂的矛盾运动,而又统合于一。绘刚作品既是局部,又是个体;既是矛质,又是谐和;既与画外的空间也联系,又有自身的独立性。这就是中国画构图的基木原则。也是观者在欣赏和评价时要注意的。

 

3.作品蕴含的境界

潘天寿曾说:“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趣为最高境地。”艺术境界,实质上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是作者精神气质、感情意念的流露。每个作家在艺术境界的追求上,都受到思想境界的制约,带有个人喜好的倾向性,因而每个作家表现的艺术境界,都有一定的基调和特色境界的首要条件是情真。同有“隔”与“不隔”,画亦有类似的区别所谓“言情必沁人心脾,写景必豁人耳目”的要求,广义言之,也适用于绘画。画亦与诗词一样,要直抒胸臆,若矫揉造作,故弄姿态,终不能成为一流作品。

当然,对美的不同理解,也就是不同的审美观。在现实世界,丑和美是有区别的,但又是有联系的。并非一切且都是可以转化为美,然而却也不可否认有表面看来并不漂亮、甚至是丑的事物有着深刻的内美。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时时可见,只是不大引人注意罢了。在艺术创作中,通过艺术家的深刻现解,将这种现象典型化,从而创造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在画家的笔下,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超出外表的形似,而且有独特的性格,连气氛意境都是有性格的。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深沉超脱的精神境界,决定了画家作品的情调、意境、趣味、品格,构成了作品中内在的精神美。

自然美的极致是“静穆幽深”。潘天寿认为,这既是中国诗的至高境界,也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他对于“静”有己的独特感受,深切的喜爱。人们都说他的画有“静气”。他的作品中很少有人,即使有人,也都是静态,他画鸟、鹰、猫等等动物,也极大部分是静态。花草树木虽姿态各异,但亦都是静止的。他很少画风雨,却爱画雨后的清新和静夜的圆月。

“微风燕子斜”,已经是他画中最大的动势了。蛙声鸟鸣、蛛网添丝,虽是动,但更衬托了“静”。这一切,看来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画家有意识地追求。

中国画作为中同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中国民族灿烂而又沉郁的历史连结在一起的。中国的诗词、小说、戏剧、音乐,其中的优秀作品,总是以它最深沉的文化历史内涵打动人们的心。同样在国画作品中,这种与文化背景的深层联系也是随处可见的。

以上从笔墨、构图、境界三方向所作的简单粗浅的解析,只是给对中国画不太熟悉的读者提供一个欣赏作品的入门途径,其实,艺术作品是一个整体,既有外在的形式语言,又有内在蕴涵——语言所表述的精神性内容。而这二者又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衡量技法的高低,不仅以传统经验为标准,更看它能否适当地传达作者高层次的精神性内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中国画的鉴赏方法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