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南宋佚名《女孝经图》绢本设色名画高清大图赏析

南宋佚名《女孝经图》绢本设色名画赏析

宣传政治教化,是中国人物画产生之始就开始承担的功能。在仕女画方面,宣扬女德、女诫教义的创作渊源可追溯到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而把文学作品《女孝经》作为绘画的表现题材,早在五代后蜀后主孟昶执政时期就被画家石恪精心创作出来。据宋代内院奉敕编撰的《宣和画谱》记载,石恪依据《女孝经》内容仅绘制了8幅图,可惜其作品未能流存于世。因此由南宋佚名画家创作的《女孝经图》,便成为反映《女孝经》内容的传世之作。

《女孝经图》卷以图解的形式表现了唐代邓氏《女孝经》前九章的内容,依次为:一、“开宗明义章”,二、“后妃章”,三、“三才章”,四、“贤明章”,五、“事舅姑章”,六、“邦君章”,七、“夫人章”,八、“孝治章”,九、“庶人章”。每段图后均布墨题《女孝经》原文与之对应。

图卷以其较高的艺术造诣向世人展示了宋代仕女画成熟的风貌。人物的衣纹为铁线描,线条匀细,富有弹性,在准确地勾画出人物行为动态的同时,亦展示出自身的精练,并具轻重急缓的节奏美。画面以深棕色为主调,配以白、墨绿、青灰等冷色调,使得画面于高古典雅中见清新活泼,于深沉凝重的氛围中具浪漫风情。每幅图景依据表现内容的不同而形成各自独立的画面,同时作者利用人物的造型、服饰及统一的笔墨形式,又使得各图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呼应,从而达到了“形散而神聚”的艺术效果。作品重点表现的对象是三五成群的仕女,她们挽高髻,饰簪花,面形长圆而丰满,尚存唐代仕女画的面形特征,但形体上已没有了唐代仕女臃肿艳肥的体态,而显露出向明清仕女画修长秀美体形过渡的趋向。女性身材的曲线美被作者加以充分表现,细腰纤手,婀娜轻盈。人物的神态,皆雍容大方,端庄娴静,动作举止亦守规守矩,生动图解了母仪、贤明、仁智等封建妇女必须遵守的言行准则。作品在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也十分成功,穿插于人物形象之中的树木,枝繁叶茂,数量虽然不多,但作为人物活动的衬景构筑出了淡泊宁静的自然环境,从而丰富了人物活动的空间,令用于说教的画面徒增了些许的生趣。而具良好德行的贤妇烈女们,在树下谈经论道或勤于女红,又为作品清幽的意境增加了几分的崇高旨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南宋佚名《女孝经图》绢本设色名画赏析

打赏
合作伙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