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清代任伯年《西施浣纱图》纸本设色高清大图赏析

清代任伯年《西施浣纱图》纸本设色赏析

西施,舂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美女,名夷光,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同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同乡女子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把吴上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

正史中对西施的记载比较模糊,历代很多文学作品则着重诗意化了西施与范蠡的爱情故事:两施还是少女之时,一日在溪边浣纱,偶遇越国的上大夫范蠡,两人一见钟情,并以浣纱为信物,相约修作百年之好。这就是“西施浣纱”典故的由来,至今在西施故乡的浣江边还有传为西施浣纱的浣纱石。但国难之际范蠡不得不忍痛让越王把西施进献给吴王,二人自此分离。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得以相聚,两人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作为忠君爱国的女子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一直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尊敬与认同。

自西施以后,“浣纱”一词即与西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凡幽西施,必画其浣纱的场景。而“浣纱”究竟是怎样的劳动方式?大多数的记载都含糊带过,有人说“浣纱”即是洗衣服,而实际上“浣纱”是西施家乡诸暨地区特有的纺纱工艺中的一道工序。当地产一种叫做“苎麻”的植物,可用来纺纱,“浣纱”就是在溪水中洗涤这种苎麻,以备纺纱之用。表现“西施浣纱”题材的作品,广泛见于中同历代的绘画创作,可见这一题材在民间深入人心。人们不仅钦羡西施的美貌,同情她的不幸命运,而且对她舍身为国的精神尤为敬重。

近现代画家任伯年的《西施浣纱图》,未画西施“浣纱”劳动的场面,只是画西施静静伫立于江面,面容忧愁,似乎在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担忧。事实上任伯年的描绘,与他《风尘三侠图》、《苏武牧羊》等作品的创作一脉相承,都是画家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局”,借中国历史上的“西施”形象米及达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忧心忡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绘画的创作特征。

在这幅作品的右上角有徐悲鸿的题字,提到这幅作品在任伯年死后转到了亲戚吴仲熊家,而吴仲熊和徐悲鸿是好朋友,因此得见这幅|明,并给予作品很高的评价,称其“前无古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清代任伯年《西施浣纱图》纸本设色赏析

打赏
合作伙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