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剑川木雕工艺的源头在哪?剑川海门口木雕

 

剑川海门口是剑川木雕的源头

 

1956年3月,剑川坝子还充满寒气。当年的中共剑川县委作出决定,对剑湖南端海门口及海尾河实施“裁弯改直”工程,目的是排湖泄水,扩大耕地面积。从1956年3月至1957年初,经过近一年的苦战,剑湖水面从7.5平方公里猛降至6.2平方公里,海门口一带,人们在继续清除海草,改直河道……当工程正在进行的紧张时刻,1957年3月19日,这个后来累累被考古学家们提到的石破天惊的日子来到了!这天,当人们在距剑湖尾闾出水口西岸250米处清挖河泥时,竟接二连三地在河泥中挖掘出一根又一根粗细不一的松木桩,尤其在桩与桩之间,不时还挖掘出许多石头造就的器具,器具中有石斧、石环、石镞、石刀,还有无数青铜器、陶器、骨器……据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1957年第6期《剑川海门口古文化遗址清理简报》载:

 

遗址位于剑湖之滨,有很大一部分现已没入水中,建筑遗迹保存下来的是大量木柱,共发现224根,直柱是下端削尖插入土中,有的上端有凿孔,还有一些横梁两端保留枝叉;显然,这里原是一处柱上房屋(干栏)的遗存。由于柱子的分布略成一条不很整齐的直线,其间又不能区分出明显的房间,它很可能原是一处干栏式“长房”,即供原始集体居住的大型建筑。

 

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海门口出土的圆木桩,距今3 115±90年,又经树轮校正后的数据是公元前1335±90年。两种鉴定确认,至少在三千多年前,亦即相当于殷商时期,人类就已经在剑湖边滨湖而居,建造起木质干栏式建筑。 这一时期的海门口木质建筑因尚处在新石器向青铜器过渡的特殊历史阶段,木质结构的工艺制作手法仅仅是利用松木做骨架,直柱采用削尖下端打入泥土中的办法固定,直柱上端已出现用凿孔工艺手法来作为稳固横木骨架的一种手段,这种制作工艺虽然还处在相当简单粗糙的阶段,但毕竟这时的剑川海门口人已经随着新石器时代过渡到了青铜器时代。从干栏式建筑结构的痕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砍、劈、削、凿、架、穿、插等简单木质建筑的建造手法。这对于距今三千多年的海门口人来说,其工艺是何等的艰难!其制作方法已攀上了当时建筑领域的高峰,这在云南人类早期活动的进程中无疑是相当惊人的。今天,当我们站在海门口,迎着阵阵清风,面对荡漾的湖水,细细品味着海门口人的这种“粗劣”的干栏式建筑,不由会平添对先民们无尚崇敬的感慨之情。是他们在云南最早走出石器时代的洞穴居住地,逐渐在剑湖边聚集在一起,用石刀、石斧进而转向用青铜刀斧之类来营造自己的居住环境,在生产斗争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着自己的生活条件。剑湖边的干栏式建筑,就是海门口人在剑湖流域随着青铜器具的使用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木质建筑工艺的具体体现,这一建筑工艺难道不是我们正在千方百计寻找的剑川木雕工艺所产生的源头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剑川木雕工艺的源头在哪?

打赏

相关推荐

合作伙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