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在1924年首先发现于付肃临洮马家窑村,它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由于马家窑陶器与河南的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20世纪40年代时被命名为“马家窑文化”以进行区分。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一带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四川北部地区,它自东向西发展,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不同类型,从石岭下类型到马厂类型,前后延续了大约1800年。

石岭下类型处于马家窑文化的早期阶段,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西汉水、洮河等流域,以甘肃大水武山为中心。石岭下类姻的陶器主要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纹饰主要柯儿何形纹和动物图案,几何形纹饰有单线或多线平行条纹、波浪纹、垂弧纹、连弧纹、锯莳纹、弧线三角钩叶纹、叶形纹、同心圆纹、圆间网纹、椭圆点纹和草叶纹等十多种;动物图案有鲵负纹和各种不同姿态的鸟纹,鸟纹主要表现鸟的头部和颈部。器形有领口碗、卷沿盆、侈口细颈瓶、小口平底瓶和尖底瓶、壶、罐等。

石岭下类型的陶器上明显能见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影响,庙底沟类沏盛行的蔷薇花纹饰在石岭下类型中变得史加图案化和简单化,庙底沟的蛙纹和鸟纹在石岭下类型中与当地特有的回旋变化的圆涡纹结合在一起,鸟的高冠、岡晴、长喙和飘飞的毛羽,都随养转动的圆涡急速地回旋飞舞,灵动活泼,表现出无限生趣。

马家窑类型是直接继承石岭下类型发展而来的,它的分布范围较广泛,东起泾河、渭河上游,西到黄河上游的龙羊峡附近,北入宁赵清水河流域,南到四川岷江流域汶川地区。马家窑类型彩陶多数为泥质红陶,欣色为橙黄色,也有少数为砖红色,器形多为瓮、瓶、盆、罐等。陶器衣而打磨光滑,多用中一的黑彩描绘,装饰而积较大,施在器表的局部或全部,有的还描绘在器物内壁,纹饰主要是几何形纹,也有动物纹和人像纹。常见的几何形纹冇平行条纹、波浪纹、垂弧纹、单个或多个的圆点纹、垂钩纹、弧边三角纹、网纹、螺旋纹、圆圈纹、s形纹等,图1-6即为典型的几何纹饰。动物纹主要是图案化了的鸟纹,人像纹主要是青海地区的舞蹈纹,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在内壁绘杯三组5人连臂的舞蹈纹饰带,人物腰系兽皮,几肩携手欢快起舞。青海同德巴沟乡团村村宗口遗址也出土有类似的舞蹈纹盆,如图1-7,此彩陶盆内壁绘有两组人物,一组13人,一组11人,均呈携手并肩起舞状。

炫纹双耳瓶

舞蹈纹彩陶盆

半山类型上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与庄浪河流域等地区。半山类勒的陶器造塑美观,器形主要有壶、瓶、盆、钵、罐等,纹饰富丽堂皇,在器物内壁和外壁都冇装饰,最为常见和最有特色的纹饰是以黑色和红色相间的锯说形纹为母题,勾画出各种色彩鲜明、形式多变的图案,有网状纹、漩涡纹、水波纹、菱形纹、连续三角纹、宽带纹、平行条纹、圆圈纹、多线连弧纹等,其中漩涡纹最为常见,图案设计严谨规整,无论正视或俯视角度,都呈现出完整而美丽的画面(图1-8)。

垂弧锯齿纹彩陶罐

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而得名,是直接继承半山类型发展而来的,其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基本相同,陶器在形制和纹饰上也与半山类型较为相似,纹饰人多沿袭了半山类型的纹饰母题。马厂类型陶器上半身多施有一层红色陶衣,彩绘以黑色为主,纹饰有圆圈纹、三角纹、菱形纹等几何形纹(图1-9),还有人像纹、蛙纹等。也些陶器在下腹部还绘有符号,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发现有数百件陶器,上面刻有百余种不同符号,常见的冇“+”“-”“x”“卍”等十多种,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可能是陶器制造者的记号,也有吋能是代表某一氏族或家族的徽号。

圆圈纹双系陶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马家窑文化彩陶

打赏
合作伙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