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先秦书法: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战国石鼓文

 

先秦书法的特点解析

 

先秦时期泛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先秦书法则指自旮文字记录以来的殷商、西周、春秋及战同时期的文字书写、铸刻历史。这一时期尽管书法的艺术自觉还未到来,但人们在书写和铸刻实践中,已经使汉字具备了一定的美感因素。在这一时期,由于尚未发明纸张,文字的物质载体主要杳龟甲肖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竹木简及绢帛等。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头、玉器上的文字主要是铸或刻的结果,并不直接反映当时人们的书写实际,竹木简及绢帛上的文字则是当时人们墨迹书写的真实体现。

 

一、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成熟意义上的汉字形态,主要应用于殷商,西周也有一部分。甲骨义最早于1899年由学者王懿荣发现,后米逐渐得到刘鹗、罗振玉、叶玉森、丁佛言、董作宾等学者的重视,他们在多方收求寻购甲骨文的同时,也展开了对甲骨文的学术研究,研究工作以“四堂”最有名,即: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号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将甲骨文分为五期,有广泛的影响。上:期分別是: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的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第二期:祖庚、祖中时期;第三期:廪辛、康丁时期;第四期:武乙、文丁时期;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每一时期文字风格因时代早晚和刻写者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风貌。武丁期“壮伟宏放,极有精神”,二三期“拘拘谨谨,无所进益”,四期“字形简陋,徙存皮毛”,五期“严密整饬,制作一新”。总的来看,甲骨文的书法特点是:笔画以单线条直线为主,且线条尖细;章法纵有列,横无行,结构取纵势;善于以对称手法来求得字形的稳定美观。(见图1)

 

二、西周金文

金文又称铭文、钟鼎文,它是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由于周王朝大力倡导礼制,所以铜器铭文也得到极人发展,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时期。西周金文按风格的不同,一般分为三个时期:两周前期、两周中期与两周晚期。

西周前期金文的主要特点是清秀隽美,笔画首尾出锋,有叨显波磔,结构严谨,体势纵长,章法自如,有庄重肃穆的庙堂之气。代表作品首推康王时期的《大盂鼎铭》(见图2)。

西周中期金文笔画两端的尖形逐渐变为浑圆,线条的粗细对比减少,体势更接近方形。章法上纵横有序、疏朗幵阔,显得规范工稳。代表作品首推恭王时代的《墙盘铭》(见图3)。

西周晚期金文一方面更加谨严整饬,显川向小篆演进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草化迹象。宣王时期的《毛公鼎铭》(见图4)笔画工谨厚重,结构密丽庄严,体势雄浑博大。宣王时期的《虢季子白盘铭》笔画纵向舒展,转折处圆劲,结体修长,上密下疏,章法散朗。厉王时期的《散氏盘铭》笔画欹侧倾斜,字形方扁、左高右低,章法上突破纵横冇序的字间距、行间距,显得浑然一体,体现出一定的草情逸趣这三件作品与《大盂鼎铭》一起,在碑学盛行的清代被誉为“四大国宝”。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石鼓文》及墨迹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力量削弱,社会动荡,阶级分化,各种政治力量角逐激烈,新的诸侯割据势力形成,出现了所谓的“春秋五霸、战同七雄”。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文字也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化现象。尽管就目前所见,春秋战国时朗的文字仍以金文为大宗,但有三种文字演变趋势值得注意。一是金文向小篆方向演进;二是出现明显的文字的装饰化倾向,鸟、凤、龙、虫书等新书体盛行;三是产生了明显的文字简化倾向。战国中晚期,“草篆”强有力地冲击了具有典范美的正体铭文。基于文字简化的大趋势,战国中晚期隶书也得以形成。

《石鼓文》(见图5)是刻在十只其形如鼓的圆石上的文字,大约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刻成,主要以四言诗的形式记录了秦国君王狩猎游乐的事情。唐初发现于陕两凤翔。现存石鼓文仅300余字,不及最初的一半。石鼓文的字体是典范的大篆体,与西周金文一脉相承。用笔岡劲挺拔,凝练厚重;体势趋于方整,有小篆意味;字距行距疏朗。较少金文的装饰意味,多毛笔书写的意趣,受到历来书法家的推崇。张怀瓘称其为“小篆之祖”,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更是一生浸淫于石鼓文而不辍。

中国古代毛笔书写的历史应该非常久远。在甲骨文上,发现过用墨迹书写好但还未来得及刻契的文字。似大量的墨迹书写情况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墨迹通过玉石、竹木简及绢等得到体现。这些墨迹作品体现了不同于庄重典雅的金义的生动活泼的气质。今天一些学者将庄重典雅的金文称为“官书”,而将生动活泼的墨迹作品称为“俗书”,体现了文字发展的两条线索。

书写在玉石上的墨迹以《侯马盟书》《温县盟书》为代表。盟书是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建立同盟时埋在地下或沉于河水中的誓约记录。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运用毛笔书写的实际情况。起笔常常用力下按,收笔出尖,笔画首粗尾细。横画多倾斜、竖画亦不垂直,结体显得欹侧活泼,已有某些今体字的笔意。

简牍在纸张广泛使用前,是主要的书写载体。目前发现的简牍主要是楚地简牍和秦地简牍。秦地简牍主要有《青川木牍》和《云梦睡虎地秦简》。《青川木牍》(见图6)1979年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为战同时秦武王二年木牍,共两枚,两面书写。书写平稳,用笔从容,体现了典型的秦国古隶向目。其体势、笔法奠定了后来隶书的基本格局和演变方向。《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总数多达1155枚,人都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为早期隶书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楚地简牍的代表有:《曾侯乙墓竹简》(见图7)《长沙楚简》《包山楚简》等。这些简牍用笔简洁、字形欹侧,不以工整规范为目标,体现了实用性要求,同样显示了篆书向隶书演进的轨迹。

在丝织物上写字,按王国维的说法,“至迟亦当在周季”,但目前发现的只有战国楚墓出土的《楚帛书》。楚帛书的文字一方面体现了典型的地方特色,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跟秦系文字一样的篆书隶化的演变轨迹,是简便实用的书写要求的体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先秦书法的特点解析

打赏
合作伙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