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乔治•莫兰迪《静物》油画作品高清大图赏析

乔治•莫兰迪《静物》油画作品赏析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1964),生于波洛尼亚,是意大利本土著名艺术家。长期在波伦亚美术学院教授版画和油画。

许多人对他很好奇,因为他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淡泊名利,于是称他为僧侣画家。又因他不曾离开波洛尼亚,就认为他的作品区域性色彩太过浓厚,而称他为地方画家。与他往来密切的是文学评论家和作家。他大部分作品为私人所收藏。最有机会看到他的画的地方,一个是米兰的贝拉美术馆,另一个就是他的故乡波洛尼亚的莫兰迪美术馆。

莫兰迪早期是通过光来加强主体与背景的反差,突出其形,而后期则是利用光,将其漫射到整幅画面中,消解了明显的光感,却又使空气中弥漫着光的微粒。物体的形时而显,时而隐,与背景浑然一体。莫兰迪绘画中的空间不同于传统概念,它不是一个用透视关系来表达并可以存放物的空间,也不同于现代绘画中所表现的纯粹平面、抽象的空间构成。它不是既定的、受限制的被生空间,而是一个因物的聚合生成的空间,是不断在流变、开放的能生空间。

仔细看他的画,看看是什么因素定义了空间,是前后電叠的瓶子?是他们的影子?还是将画面切割为二,暗示上方的色块是墙壁,下方是桌面的直线?莫兰迪在挑战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概念,我们看到的真是瓶子吗?如果是瓶子,为何没有材质的质感?为何瓶上的油彩笔触如此明显?会不会说它们是几何的图形更加贴切些?画里有光线吗?是因为影子还是因为颜色?莫兰迪画的全是老掉牙的题材——静物和风景,但是当你无法定义它们真是瓶子时,他的画算是现代还是传统?

在瓶子系列的静物画中,初看似多重复,近察则见细致的变化。长短、轻重、粗细笔触的相交,淡化的暖色与柔化的冷色相融,偶有明亮的黄色、蓝色,妩媚的橘黄与紫都默默地自我包容。这就是莫兰迪含蓄、隐约、宁和、悠远的意境。

有人说,莫兰迪的画是静的;有人说,他的瓶子在窃窃私语;有人说,看他的画时,会不由得安静下来。是颜色吧!如果你看过马萨乔(Masaccio)或皮耶罗德拉弗(Piero della Francesco)的壁画,你就会明白他画中的颜色从何而来。灰色、米白色、粉橘色、灰蓝色、土黄色,每个颜色就像画在石灰打底的墙上,渗入了灰色和白色调,失去了各自原本强烈而浓重的颜色,柔和而优雅地与其他颜色调和在一起。

画中的安静,也来自瓶子的水平排列,它让我们的眼光随着瓶子的形状,缓缓从左到右移动,没有复杂构图的干扰。即使瓶子垂直放在画面中央,也因为几乎正方形的画布,而使它达到视觉的完美平衡。1964年,莫兰迪完成了他这一生最后的一幅油画:油罐、长方形罐和圆球排列在画布上,像是紧密地靠在一起,但圆球和长罐的影子却悄悄透露它们与周边的距离;画中的背景就和左边的锥形油罐相同颜色,而圆球左半边的颜色,又和桌子相同。莫兰迪刻意地安排、着色对象,并等待适当的光线,用颤抖而快速的笔触为他的瓶子留下最后的速写。终于物的形体和空间融在了一起,光影、空间、形体和色彩都成了他画面中的定义……

莫兰迪最特别,也是最受批评的,就是他的创作题材仅仅局限在几只瓶子和波洛尼亚郊外的风景。这些瓶子在今天都还可以在他的画室中看到,它们是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器物:水罐、水瓶、花瓶、油罐、方盒、圆盒或茶壶,平凡无奇。而画中的风景你也能寻着他走过的路一一对照。就是这些瓶子和生活环境中的景象,他画了一辈子,光油画就有一千两百多张,而这还不包括素描、水彩和蚀刻版画等其他题材。

为什么就只画瓶子?在1957年的访问中,莫兰迪曾提到:“那种由看得见的世界,也就是形体的世界所唤起的感觉和图像,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定义和词汇來描述的。事实上,它与曰常生活中所感受的完全不一样,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不真实。我们在物质世界所认知的所有事物,都并非如我们看到和了解的那般。”

莫兰迪钟情于瓶子,就是因为他认为,越是简单、平凡无奇的物体,就越能从多余的诠释中解放。于是他借着不断反复排列这些形状单纯的瓶子,尝试推翻我们透过定义所认知的世界,而回归视觉观察的、纯粹形体的世界。

莫兰迪一辈子都在画那些给自己看的小画,沉醉于自我的世界里,物我相忘,不受外界的干扰,修练了一门独特的艺术风格:幽雅、宁静、文质彬彬乃至于含蓄,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对莫兰迪作品的解读似乎没有障碍,没有阅读西方其他艺术大师时需要进入的语境和抬头仰望的劳累,你只需要看,观看“画给自己看的画”是件愉悦的事。那些冷灰或者黄灰的色彩被他调匀了,然后用小号油画笔平均地涂抹在尺幅极小的画布上,像是随手而就的色彩稿子。在笔端和画布之间,颜色来回走动,透出画布的底色和笔带动留下的丝丝痕迹,仿佛水墨在宣纸或絹上游走。

莫兰迪一生都在注意观察和描绘身边不具有生命性的平常道具,在他的眼里,陋室内外的一切有看不透的变化、想不完的禅理,一件普通的日常用品也令他爱不释手,一组坛罐随意的排列组合也令他激动不已。他摒弃了物体本身所有的客观属性,也撇幵个人的喜怒哀乐,凭借纯真的心态去寻找物体之间单纯而和谐的关系。这正是中国禅学者“不生忧乐悲喜之情,不粘不着,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的心态,或者是王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境界。待将莫兰迪笔下色雅韵长的写意之物,放进精心构筑的时空框架,使二者浑然一体时,奇迹出现了:坛坛罐罐从形而下的“器”,在向形时上的“道”转化;而区区一隅室内景物,则拓宽为时空无限的宇宙。莫兰迪面对一堆杂乱的日常生活用品,并不着意去表现常人眼中的比例、结构、体积、空间、质感,看似没有过多地注入个人的情感,却是画家苦心思考和经营的结晶。

画如其人,莫兰迪不好动,与杯盘瓶罐为伴,宛如“入神”是静止的,凝固的,无前无后,守人交往不多,远避尘嚣,终曰的心境,万念倶寂。他的时间,无始无终。他的作品并没有像当时许多画家那样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鲜艳的色彩、奇特的造型和夸张的“动感”,很容易在观众的感官上暂时产生巨大的刺激,却不能唤起心灵的一丝震动,犹如晏花一现。恰恰相反,莫兰迪追求闲适而恬静的心境。他的作品摒弃了艳俗的色彩,没有丝毫招揽的动机,一尘不染,清静淡雅,含而不露。观众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了莫兰迪纯净而神秘的心灵深处,其魅力令人陶醉,其气质令人倾倒,久久难以忘怀。莫兰迪的作品是“一个宁静虚和的世界,其间没有险山恶水,没有狂风暴雨;有的是柳暗花明,有的是天籁和鸣。”

另外,我们从莫兰迪晚年有节制的细微的变化和他内敛、俭朴的生活方式中发现,他和中国唐宋时期追求禅宗的文人画家真的如此相似:讲究生活修养和绘画行为高度-致以及淡泊宁静的精神修为。当然,这只是我们东方人在读他作品时容易产生的联想。但有类似这种感受的还包括西方其他的艺术大师,如巴尔蒂斯:“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点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把笔墨减省到极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乔治•莫兰迪《静物》油画作品赏析

打赏
合作伙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