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陈洪绶《观画图》轴赏析

陈洪绶,幼名莲子,字章侯,号老莲,诸暨(今浙江省诸暨县)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为诸暨望族。他的祖父陈性学历任广东和陕西布政使,父亲陈于朝“隐居不仕,薄求进取”以诗词文赋自娱。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使陈洪绶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十岁时,他与兄长共同读书于涉园,闲时濡笔作画,即已显示出不凡的绘画天赋。后曾向著名的山水画家蓝瑛学习绘画,蓝瑛亦自叹不如他的绘画天分,认为其“于画,盖天授也”。但陈洪绶并不因自己的幼慧早熟而自满。他曾在杭州学堂中,用了十天时间临摹宋人李公麟画七十二贤石刻,并将画像拓回家中,反复摹画。十四岁时,他的绘画作品已经闻名远近,悬于市中,可以立致金钱。将近二十岁时,他父母相继亡故,兄长唯恐他分夺财产,故意制造兄弟不和。于是,他来到绍兴,从学于著名学者刘宗周,在后来的人生旅途中,受到刘宗周爱国思想的影响。崇祯年间,他补生员,后来应乡试未中,于崇祯十五年来到京城北京,捐资为国子监生。他的绘画才能很快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召为内廷供奉,受命临摹宫廷收藏的历代帝王画像,得以饱览宫中藏画,博采众长,艺业更加精进。后来,他尊敬的师长刘宗周因事触怒龙颜,遭削职归籍的处分,他看穿朝廷腐败,挥泪离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随后,清兵入关并南下,他的师友相继自尽殉国。后来,他遁身佛门,改号悔僧、云门僧等,表示誓不与统治者合作的反清心情。从此,他放浪形骸,卖画谋生,于顺治九年(1652年)逝世,葬在绍兴城南谢墅官山。

陈洪绶能诗,精书法,擅长绘画,人物、花鸟和山水俱佳,尤以人物画著称。他早年师法蓝瑛,并取法李公麟,后自成一体。特别是他晚年惨逄国破家亡的骤变,忧愤不能自解,遂更加倾心绘画创作,技艺更精,笔力练达。他的人物画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往往有着借古喻今的用意,寄托着画家的无限情怀。其人物形象魁梧,身躯伟岸,独抒性灵。至晚年人物造型夸张,有些形象变形怪异,以追求体现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衣纹线条细劲清圆,具有高古奇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花鸟画勾勒精细,色彩有时浓丽,有时淡雅,富于装饰意味。并有水墨写意花鸟作品,简洁洗练,独具一格。他的山水画墨色浅淡,意境深邃,使读者有‘‘谁知粗枝大叶处,多少秋心在此中”的强烈感受。他以人物画的高深造诣,享誉明末画坛,与崔子忠并称“南陈北崔”,在世时已是“海内传摹者数千家”,离世后更对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远播日本和朝鲜。他的传世作品主要有:《观画图》、《升庵簪花图》、《荷花鸳鸯图》(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墨荷图》(上海博物馆藏)等。其子陈字亦善画,能承继家学。为父代笔,几可乱真。(王颀)

 

陈洪绶《观画图》轴赏析

陈洪绶《观画图》轴,绢本、设色,127.3X51.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不多见,并非陈洪绶妇孺皆知的人物画代表作品,但它却集中体现了陈氏人物画的特点和水平。画面简洁,左侧一组景物与右侧一组人物上下相错,左右相向,右上角有陈洪绶边款一行,钤印两方。景物为一巨大的笔架形怪石,上有山水画轴,右侧三人物以主、客、仆的身份呈三角站立,为凝画状。居中人物手执酒杯,仿佛一时恍然沉入了画面的气氛,近处仆童端酒器,随时恭候吩咐。画屮人物的造型呈现出陈洪绶艺术成熟期的造型特点。比如人物都是宽袍广袖,上锐下丰,眉目清秀,头部比例约占躯体的五分之一,这与《归去来图》中头人身小的成年男子造型一样都体现着他的艺术个性。人物衣饰的线条细秀劲直,疏密有序,面部特征夸张,观画者被刻画成长脸隆鼻的形象。图上巨石亦是用简洁方直的线条勾出结构而且几乎没有皴擦,与人物的笔法相呼应。画面着色极考究,避免太艳近俗,无色乏趣的做法,时采用浅浅的花青,赭石和胭脂敷染,石上有石青点苔提神。这些与后人评其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细劲、设色得法、气宇超拔的记述十分符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画中之画用简笔写出,疏木两三株,几块苔岩,有一平远空间,不无元人笔意,这与通幅古雅之气甚为和谐,也表现出陈氏对于前人艺术的了解。

乍看画面难免有“囿于古意”的嫌疑,但图中人物气质却是明末处士所独有的。“观画”的内容使我们不由想到历来的雅集题材。这一题材据传始于11世纪李公麟的《两园雅集图》,描绘了当时名流雅士聚集一起吟诗、作画、弹阮、观画等活动,并受到历来人物画家的青睐。陈洪绶所在的动荡的明末时期,这样一种尽兴与闲适只能靠想象获得。显然画面的沉静绝非雅集的气氛,但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一传统文人理想的緬怀和他努力回避现实后的无奈。《观画图轴》相对画家其他的人物画作,属于更趋谨严古朴的一路。结合陈洪绶郁郁不得志的生平和他作为职业画家的社会角色来看,这一画风是他以画谋生的自然选择,也是他内心真情深受压抑的见证。尽管如此,画面给人的丰厚的艺术享受仍是不可抗拒的。(王红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陈洪绶《观画图》轴赏析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