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曾鲸《王时敏小像》轴赏析

曾鲸,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晚明著名肖像画家,创立“波臣派”。一生多活动在杭州、桐乡、宁波、余姚、南京等地。他作为一名职业画家,成年后即北上谋生,先至浙江杭州等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为著名山水画家王时敏画像,以后又为沛然、张卿子、赵赓画像。崇祯七年(1634年)十月,张岱、赵纯卿、陈洪绶等人在杭州西子湖畔,组织了一次文人雅集活动,曾鲸参与,由陈洪绶为赵纯卿画古佛,曾鲸为赵氏写真,女伶陈素芝演唱,众人一起饮酒、作画、唱咏,十分快乐,此盛会载于张岱所著的《陶庵梦忆》一书。不久他从杭州继续北上至金陵,一直寓居至去世。

崇祯十四年(1641年)居住南京鹫峰寺时,得遇著名学者黄宗羲,经常往来,交谈欢洽。其时,适值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从欧洲带来许多宗教圣像画、天主像、圣母像在南京的教堂内展示,引起很大轰动,也许曾鲸得以亲睹,故他成熟后的“墨骨法”肖像画中,具一定明暗凹凸的画法,有学者即认为是受西欧绘画的某些影响。他运用的“墨骨法”确具有新意,宗学者甚众,遂形成“波臣派”。

其实,曾鲸的肖像画面貌比较多样,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记述:“写真有两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傅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墨骨中矣,此闽中波臣之学也,一略用淡墨,勾出五官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而曾氏善矣。”所谓“江南法”,即主要用色彩晕染出体面,从传统的“渲染”法演进而来,明中期以来在江南地区流行,曾鲸有此类肖像;而“墨骨法”即主要用浓淡水墨晕染出凹凸结构,层层烘染多至数十层,使之富有立体感,最后再罩上一层淡色,得老少肤色之真,此为曾鲸最擅之法,故画史称其画像“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润,点睛生动,虽在楮素,盼睐颦笑,咄咄逼真。”这种画风在清初风靡一时,成为肖像画中影响最大的画派。(单国强)

 

曾鲸《王时敏小像》轴赏析

曾鲸《王时敏小像》轴,绢本、设色,64x42.7c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本幅自识“万历丙辰五月曾鲸写”,上方顾秉谦篆书题“逊之尚宝二十五岁小像”,左下有鉴藏印“扫华庵”。据此,知此图作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时曾鲸五十二岁;所画主人公为晚明著名画家王时敏,时年二十五岁;“扫华庵”是王时敏孙子王原祁闲章,表明该图已家藏数代。

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崇祯初以荫官太常,入清后不仕。少时即能诗善书,尤喜绘画,家富收藏,悉心临摹古迹,并得董其昌、陈继儒等名家指授,很早就享有盛名。吴伟业曾作“画中九友歌”,将他与董其昌、王鉴、李流芳、杨文骢、张学曾、程嘉燧、卞文瑜、邵弥合称为“画中九友”。山水画自成一格,创立“娄东派”,与明末清初的王鉴、王翬、王原祁合称“四王”。此图为他二十五岁小像,其时已中进士,正少年得志,画业有成。画面中王时敏年轻英俊,屑清目秀,两眼炯炯有神,透出一股蓬勃朝气。身着儒服,手持拂尘,端坐蒲团,身姿安稳,表情持重,又显出其少年老成。打坐蒲团的情节,表明他亦常参禅,并突出了他文静的性格。作品虽未加任何背景,却通过面相、身姿、装束和用具,简练时准确地表现出青年王时敏的沉静气质和心态。

此图画法以色彩为主,属“江南画法”。脸部用淡线勾勒后加色渲染,五官凹凸处稍以色线复勾,轻淡明洁,很好地表现出年轻英俊的相貌特征。衣纹用色线勾出,略晕衣褶,以示明暗。整体色调淡雅,以赭红为主,同时又有一定变化,黑色的巾冠、白色的内衣、赤色的拂尘和蒲团,与赭色相间隔,形成浓淡色阶,使色彩产生和谐的节奏感。此图显示出曾鲸在用色上的精熟技艺。(单国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曾鲸《王时敏小像》轴赏析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