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杨文骢《兰石图》轴赏析

杨文骢,字龙友,贵阳(今贵州)人。寄居金陵(今南京)。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举人,官至兵部侍郎。南明弘光年间,因率军抗击清兵失败,被俘遇害。他博学好古,诗文、书画在当时都很有名,与董其昌、王时敏、王鉴、李流芳、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并称“画中九友”。他的山水画受董其昌影响,师法元四家而有所变化,具有枯笔和秀润两种面貌。董其昌对他有极高的评价:“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雅去其佻,余讶以为出入巨然、惠崇之间,观止矣。”同时,他兼擅兰竹。画史称他的画有“一种士气,人莫能到。”(娄玮)

 

杨文骢《兰石图》轴赏析

杨文骢《兰石图》轴,1642年,纸本、墨笔,98x38cm,南京博物院藏。

兰花,因其清雅幽香的特征,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屈原就曾写下了“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的咏兰名句。自宋代文人画兴起以来,兰花更逐步被人格化,与梅、竹、菊介称为“四君子”,成为文人画的传统题材,借以象征文人士大夫洁身自好,坚贞高洁的情操。

历代画家,由于其个性气质、生活经历、艺术技法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其笔底的兰花也呈现各自不同的风韵,或窈窕宛丽,或清健俊爽。即如南宋末年的两位画兰名家赵孟坚和郑思尚,后人对其评述即冇“赵孟坚绘兰之姿,郑思肖传兰之质”的区别。

此图画面下部,作者首先安排几块拳石参差错落,虽是空勾轮廓,仅以枯墨微微皴擦几笔,但轮廓线用墨前重后轻,明确地表现出f石块间的层次关系。拳石后面,一丛茂密的兰花迎风纷披,兰叶健挺,向两边伸展,宛若一位衣袂翩翩的舞者飘飞的长袖。为了避免画面的单调,作者乂以焦墨在兰花之旁添上一枝筱竹,并且在石前坡脚疏密有致他点写坡草。

综观全图,作者行笔宛转自如,挥洒适意,于不经意间自有一种灵秀之气,深得悦潑“逸笔草草”、“聊以写胸中逸气”的真趣。作者通幅皆采用了较为干渴的笔墨,这就使得整个画面的气韵定位于苍逸一格,也就使得作为此图主角的兰花不同于多数画家笔下的兰花那样清丽柔美,而是给观者刚柔相济、似嫩而苍的视觉感受,正如作者在画幅上方自题诗中描绘的:“颠倒裳衣,若舞庭下。古之硕人,是真狂者。风吹溏襟,长啸蓁莽。不寻芥柯,悠然自赏。”这里的“硕人”,不是《诗经•卫风•硕人》中那位修长丰丽、盛服浓妆的美人,而是《诗经•邶风•简兮》中“硕人俣俣,公庭万舞”的那位英武雄壮、舞于宗庙之前的美男子。他啸傲于草莽之间,独来独往,悠然自赏。这似乎是作者对那位接受此画的友人的赞美,更应该说是杨文骢自己所追求的文人士人夫的独立人格与精神境界的表露。诗与画相得益彰,堪称佳作。(娄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杨文骢《兰石图》轴赏析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