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陈淳《花卉图》卷赏析

陈淳,字道复,后以字行世,改字复甫,号白阳,别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大姚村人。陈淳是明代著名的艺术家,学识渊博,经学、古文、诗词、书画皆有所成。他自幼生活在富裕并且文化氛围良好的官宦家庭,家学渊源深厚。祖父陈橘(1440〜1506年),字玉汝,号成斋,进士出身,入翰林,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能鉴赏书画,家中收藏颇丰,与当时苏州名士、书画大家沈周交往密切。陈淳之父为陈橘次子,名陈钥,字以可,一生未曾行科举入仕途,跟随父亲各地宦游,结交了许多达官显贵,成年后一度生活奢侈,至晚年则隐逸务农,以文酒自娱,且重整家业。他也颇有文才,与沈周的弟子,当世的大画家文徵明私交甚笃。如此的家庭背景,使陈淳自小就接触到当时名重一时的书画名家,耳濡目染,所受熏陶非比寻常。又因陈家与沈、文二人的通家之谊,陈淳被安排到文徵明的门下,成为入室弟子。文徵明仅长陈淳十五岁,虽有师徒的名义,但文徵明并未把陈淳视为学生,两人意气相投,交往默契,实为亦师亦友的关系。

稟性聪秀,家学庭训再加名师的教诲,得天独厚的条件使陈淳诗文书画各方面都造诣甚深。他的诗以平淡的遣词,高旷的诗韵,名重于当世。陈淳三十三岁时,其父亡故,哀伤之情使得他性情大变,从此对家计等事全然不挂于心,一意崇尚玄虚,厌弃尘俗。每日伏案读书,焚香玩古,与高人雅士饮酒赋诗为乐。不久后,陈淳到北京入太学,曾应聘书写五经周礼,刻板置学,名声大震。

陈淳四十岁前后于国子监卒业,拒绝了别人推荐他留任秘阁的机会,毅然归乡隐居。在京的四年时间里,陈淳将家业完全交与家仆管理,待他返乡时,偌大一份产业已几乎被窃取损耗殆尽,仅存江田数顷。面对这样的情景,陈淳也不以为意,他留下一个儿子守城中宅第,自己隐于五湖田舍。此后,陈淳绝意仕进,宁愿醉老乡野,非必要不进城,即使进城也是“扁舟泊野,信宿而返”,过着淡泊清贫的田园生活。陈淳中年性情的改变,使他在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上与文徵明产生了很大不同,一对师友日益疏远,渐至断交。嘉靖二十三年十月,陈淳因病故世,竟未见他早年的老友文徵明有片纸哀悼之词。

陈淳习画虽出文氏门下,但他并未亦步亦趋地一味仿摹,而是依着自己的性情,凭借过人的才赋开创了自己的书画风格。他的书法放纵豪迈、天真不拘,绘画清新简淡、笔致洒脱,与他同时的江南著名书画家兼鉴赏家王世贞云:“白阳道人作书画不好模楷而卓有逸气,故生平无一俗笔。”一个画家一生所画未有一笔落俗,该是怎样超凡的天赋啊!(聂卉)

 

陈淳《花卉图》卷赏析

陈淳《花卉图》卷(部分),1537年,纸本、墨笔,纵49.5cm。

画面依次画秋葵、菊花、水仙、竹枝、茶花,旁边题咏诗句。这样一图一文相互配合的形式,在明朝逐渐普遍。本幅纯以墨笔出之,运笔的快慢,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随着所画花卉的不同而灵活变化。画家充分发挥水墨的晕染功能,再加高超的控笔技巧,使原本单一的墨色显出丰富的层次。或浓或淡,或干或湿,有润泽流畅的线条,也有夹杂飞白的渴笔。陈淳的书法亦有独到之处,他将书法中的运笔法则用到绘画中,笔力洒脱放逸,顿挫遒劲。图中的花卉虽然是折枝,但草木的天然神韵跃然纸上,显得生意盎然,令人见之忘俗。(聂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陈淳《花卉图》卷赏析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