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赵左《山水图》轴赏析

赵左,字文度,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赵左主要活动于明代后期的万历、崇祯年间(1573〜1644年)。据《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载,赵左最后一件有年款的作品是作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的《落叶无声图》,另从赵左一贯作画方式来看,其作品往往多署年款,因此推测他的卒年应在此后不会很久。

赵左工画山水,与宋懋晋倶学画于石门宋旭,而二人风格却不尽相同。赵左作画时惜墨如金,不轻易涉笔,在宗法宋旭的基础上,还上溯董源一派而兼得黄、倪之意,兼擅云山墨戏,并能以己意发之,时人谓有似米非米之妙。明代韩昂在《图绘宝鉴续纂》中评道:“笔墨秀雅,烟云生动,洪染得法,设色韵致,虽自成一家,间有临仿宋元家法者,亦用焦墨枯笔为之。吴下苏松一派,乃其首创门庭也。”明末画派纷呈,如华亭、松江、云间等等,比比皆是,实际上艺术风格并无太大差别,即是赵左之苏松派亦然。嘉兴陈廉为其门下高足,亦为苏松一派之主力。

赵左与明末著名艺术家董其昌关系十分密切,二人为翰墨挚友,而且目前传世的董其昌画作颇有赵左为之代笔者。清人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一书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载:“(赵左)与董思白(即董其昌)为翰墨友,流传董迹,颇有出文度手者。两君颉颃艺苑,政犹鲁卫。若董画而出于文度,纵非床头捉刀人,亦所谓买王得羊也。”

赵左在绘画创作上亦颇有心得,惜无专著流传于世,但姜绍书《无声诗史》中有节录,虽无太多新意,但对于了解其绘画艺术,欣赏其绘画作品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马季戈)

 

赵左《山水图》轴

赵左《山水图》轴,1619年,纸本、淡设色,132.3x3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晚明时期的绘画风格多从前人法中变化而出,人多带有较为明显的前人艺术遗迹,这也足晚明时期复古艺术思潮在绘画作品中的反映,同时也构成了明代后期艺术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色。赵左身处于这一时代大环境中,其作品,甚至其所代表的苏松派绘画都具有这一特点。从这幅《山水图》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特色。

《山水图》轴所表现的是晚明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全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画面下部绘临水的土坡,上有乔木数株,林木掩映之中一文人幽居之草堂隐现其间,屋中一人正凭窗读书;画面中部湖水粼粼,水波荡漾,湖水边际处芦苇茂密,一人坐于小舟之上持杆垂钓,但细观之,其意似不在垂钓,而是正在扭头向画面上方的远山遥望;画面上部绘山峰一座,而其所占位贾却极为有限,上部有很人空白,画家在此处用工整的小楷书题写了两句诗,诗云:“垂钓有深意,望山多远情。”根据图上的这两句诗,后人也冇将此图定名为《望山垂钓图》者。诗题后并识“己未夏日赵左”,下钤“赵左之印”、“文度氏”两方印章。按“己未”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据目前所知赵氏最晚作品为1629年的《落叶无声图》,由此可见这幅《山水图》亦应属其晚期作品。

此幅在创作手法上继承了元代画家黄公望和倪瓒的传统。远山的处理与表现手法显然是受元代赵孟頫的影响,使用披麻皴法,似解索式自山顶纷披而下,复施以淡色,极具古拙雅淡之趣。画面采用平远与深远相结合的构图,使本来很狭窄的竖长条的画面显得很开阔,加之以三段式的画面构成,更加强了幽远宁静的艺术效果。画面下部的实景处理,中部水面的描绘以及远山、天空的表现,构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而图中人物的恬淡宁静与树木芦苇因风而舞的动势也形成了动与静的对比,从而营造出一种文人逸上向往的生活氛围,抑或是作者当时真实生活的写照亦未可知。

全图主要以水墨画成,墨色清润,浓淡干湿,焦渴枯润均控制得恰到好处;设色淡雅清丽,只用淡赭和花青等略加点染,使画面具古雅恬淡之趣,而无俗艳之态;笔法洒脱秀劲,写意处墨气淋漓,工整处细笔如丝,笔力劲健遒逸。人物造型简括,不求形似,寥寥数笔便神态俨然,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为赵左晚期创作的山水画中的精品。(马季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赵左《山水图》轴赏析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