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董其昌《壬子八月山水图》赏析

董其昌《壬子八月山水图》

董其昌的山水画技法,主要是学习古人笔墨,时兼收并蓄,融会改造,从“变古”中求趣味。他曾分析倪瓒的画法:“大都树似营丘(李成),山石宗关仝,皴似北苑(董源),而各有变局。学古人不变,便是篱堵间物;去之转远,乃由绝似耳。”这段话表明了董其昌的观点:一切技法都来自古人,贵在学古而能变,变成了“不似之似”,方为上乘。此图便是董其昌这种理论的最好注脚。

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画中找到许多古代名家的笔墨痕迹,如近岸处坡石师法郭熙的卷云皴和苏轼《古木怪石图卷》中怪石的画法,对岸河边的董源式的圆缓土坡,倪瓒式的孤亭古木、巨然式的矾头、石台以及黄公望式的层层累叠的山体……但是,各个部分又都已不完全是各家的本来面目,作者只是借助他们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笔墨。在这里,董源的温润静穆,巨然的雄秀奇逸,黄公望的苍润朴茂,倪瓒的萧散简逸,都仿佛是若有似无;而综观全图,董其昌苍秀雅逸的笔墨风格却是贯穿始终,充分实现了其师古能变的艺术主张。

从构图上看,此图山上述诸多古代名家作品中的典型物象组合而成,各部分之间似乎完全舍弃了空间逻辑的合性,如对厣茅亭与岸边平坡上小树之比例,亭畔突起的孤峰与石台的衔接等均缺乏真实感。其实,这在艺术上自身其合理的一面。中国文人画自宋代兴起以后,从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到f兑瓒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均表达了文人画重意轻形的主旨。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说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综观董氏一生的艺术实践及其在《容台集》、《画禅室随笔》中的自述,我们不难看到,他所说的“读万卷书”,实际上是“读万幅画”,将古代绘画大师们笔下的一丘一壑置之胸中,创作时随手写出,就可以“为山水传神”了。而此处的“为山水传神”也并非描绘自然山河的神韵,表达出的只是作者笔欣山水的笔墨韵味罢了。明乎此,我们也就能进一步了解董其昌绘画创作的主导思想,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幅作品的意义所在。(娄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董其昌《壬子八月山水图》赏析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