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宋旭《城南高隐图》轴赏析

宋旭字初阳,号石门山人,浙江湖州人,后徙居上海松江。宋旭一生喜云游,多居处于寺庙精舍,日就禅灯孤榻,当时的人们都用“发僧”来称呼他,即带发的僧人之意。后来他真的出家当了和尚,取法名祖玄,自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等。具体卒于何年现已无从稽考,只是通过现在存世的作品来看,他1606年尚有作品传世,因而可知他在这一年还在世。

宋旭不仅擅长绘画,于诗文、书法方面亦有所擅长。其画法继承了明代吴门绘画传统,主要师法明四家之一的沈周画法,以画山水最为擅长,兼擅人物画的创作。他的山水画雄劲古拙,在沈周画法的基础上融其他名家笔法于一炉,并加入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山水画风格而擅名于时。他对古人之法精研入微,尤其对宋代李成、关仝、范宽三家推崇备至,他曾说:“画山水惟李成、关仝、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前古莫能方驾,近代难继后尘。”(见《无声诗史》卷三)正是由于他能够前师古人,近取成法,又在不泥于古人的基础上,创出了有别于吴派绘画的风格,而自成一格。后人以其画风的独特性和其对明末松江地区画风的影响,世人遂将他及受其影响的画家统称为“苏松派”,宋旭实为其开山之祖。明末赵左、沈士充等皆出其门下,也是苏松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马季戈)

 

宋旭《城南高隐图》

宋旭《城南高隐图》轴,1588年,纸本,水墨,76.5x32.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以茅棚小院为主景,院门紧闭,一士人盘膝坐于屋檐下,正在欣赏缸内种植的荷花,小童在侧陪侍。墙外五株柳树错落而牛,一派隐士居处景象。江水依依,小舟游弋江上,远处烟云幻灭中一座古城隐现其间,表现了画中人远离尘世,孤芳自赏的性情。图中景物只占据画面二分之一的位置,上半部分宋旭用隶书题写了“城南高隐”四字,并题有七言诗一首,诗云:“侩牛伊昔居墙东,何如南郭张家侬。咏歌恨不惊人句,行草妙比临池工。衡门柳色和烟碧,小院荷花映日红。浮云世事异朝夕,尔独高卧全真风。”这首诗的主旨是在称颂画中主人公的品行。

根据宋旭在画上的题识分析,这幅画是宋旭为赠好友朱文山时作,而且应是一幅具有纪实性的作品。图中庭院里的人大概就是受画人朱文山,而在小桥上行走的人可能是作者本人。朱文山号仰泉,湖南衡阳人,曾官镇江府训导,后隐居,与徐邦左、陈朝用二人合作撰写了《京口三山续志》。他是当时著名的隐逸文人,与宋旭交谊甚笃。宋旭在此图中将他描绘成一个幽居城外的隐士,并以五株柳树来暗喻他有陶渊明之风骨。

画面上,五株柳树枝干挺劲,没有一般柳树那种柔软妩媚、随风飘摇的姿态,在这里画家也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来称喻主人公。在构图上,画家釆用了传统的平远构图法,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层次分明的景物,高旷的天空,使画面具有较强的深远感,营造了一个可居可游的真实情境。画面上方人段的题诗,书法潇洒秀逸,笔力雄劲,既充实了画面,使画面具有浓淡虚实的节奏变化,又使观者欣赏到画家书法艺术的风釆,增强了画面的完整性,同时也体现出明代文人绘画诗、书、画相结合的时代特色。《城南高隐图》轴是宋旭中晚期绘画风格的具冇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颇能代表晚明时期文人绘画艺术水平的作品之一。(马季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宋旭《城南高隐图》轴赏析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