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山水画雨点皴技法解析

 

山水画雨点皴技法解析

 

北宋范宽初学李成,续法荆浩,后自悟“前人之法未尝不近诸物,吾与其师人,不如师诸造化”,乃卜居终南、大华山麓,终日纵目四顾,对景求趣造意,发之毫端。

溪山行旅图

图一《溪山行旅图》是他的代表作,七尺中堂以中间硕大的石质山体占去整幅的三分之二,大气磅礴,构图突儿,有真山压面之势,使观者过目难忘。

《溪山行旅图》局部之一

图二为此画的左中部,山石用挺拔峭利的笔势勾、斫,并皴以密集的短直线,形似雨点,世称“雨点皴”,表现了峥嵘石骨的体积感和重量感又以攒三聚五的致密圆点,分组概括地表现岭顶植被,不露树干只见丛点,反而更显山体之势大气雄强,风神壮实。

《溪山行旅图》局部之二

图三为其右中部,在巍巍山岩之间,显现出幽深曲折的纤细瀑布,一泻而下,在雄沉的山体间予人以动感和节奏感。范宽在“雨点皴”的基调下,十分随意而和谐地运用了部分比“雨点皴”的短直线更短而略带圆钝的皴,后来逐渐发展成“豆瓣皴”。

《溪山行旅图》局部之三

图四为《溪山行旅图》的左下局部,画面溪山深虚,水若有声,在水际作突兀大石,左右转折有致,尤其左边的一组深色山石,侧锋皱擦,勾皴自然,已显斧劈之痕。

《溪山行旅图》局部之四

图五是整幅作品的最底部,石的结构呈鼓凸状而具弹涡形,石灰岩地区的山石,受水浪冲击及雨水长期淋蚀,容易形成形状大小不一的孔洞,状似骷髅而被称为“骷髅皴”或“鬼面皴”。在这一部分,范宽用几种不一样的皴法,相互之间过渡自然而不显杂乱,最主要的是因为他长期在大自然中生活、观察、体会,而能如此得心应手,正如《圣朝名画评》说他“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

 

雨点皴技法说明

图一、以墨色较深的中锋运笔,笔法重而实,十分坚挺地勾勒山石轮廓,线条多转折并露出圭角,表现山石的嶙峋外形。然后,在山石轮廓线的交汇处、结构的凹陷处,用微秃的干笔中锋,墨色稍淡,下笔均直,密集而短,形成高低左右参差交搭,这短条笔痕,略带倒扇形散开的走势,笔断气连,>皴法似雨点密集,积点成面,似是山石刮去表面的一层,表现出山石剥落粗糙的质感。

雨点皴技法步骤01

图二、在山石结构的凹陷骨线处,以稍深的干墨,在第一层皴笔间的空隙处,略为积加皴笔,使山石极具浓重沉着而苍浑。在留空的山顶处,以攒三聚五之点,表现密林丛树的山顶植被。待墨色干后,以淡墨在山石凹陷及山顶密林处略加渲染。

雨点皴技法步骤0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山水画雨点皴技法解析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