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北宋郭熙山水画中的章法特征

 

北宋郭熙山水画中的章法特征

 

相比郭熙《幽谷图》、《早春图》更是“三远法”并用的,章法更为繁复,更像“经月方了”的大作。

(1)主从树和主峰形成纵高线,气脉指向虚空,再通向整张画面的主峰:“竖昂法则”;左右山体气脉互通,形成“横扬”左右通线;完成上下左右气脉循环往复、灵气动荡的气动之人山堂堂气象:“内紧外松法则”;整张画面下“陡冲”、中“虚幻”、上“高崇”;左“平缓”之势压又有突兀大石,右“陡冲”的远高山有复归平整,为整张画面大章法。求其平中不平、不平中乂平之气动回旋之势。

(2)前景(就是整张画面下“陡冲”部分)之中,再以“竖昂法则”设“宗老”为中心,树头右倾顷后又指叫左上虚空,遥指主峰左之势,就此完成一个自足小空间,前景也随之再分小章法:又分上、中、下;左、心;下方又“先轻后重法则”作突兀重石压底,作“出血”处理,又作为整张画面最具分量的“压轴”作用,焦墨、浓墨层层叠叠、反反复复、“营之、撤之”;右下刚底又作重墨“横亘”巨石,同样“出血”处理,“增之、润之”又与主峰左倾相对应,求得整张画面的不平之平;中部左右作两冀平坡,又显“横扬竖昂法则”并与巨石形成多层平行线,推向纵深,以此形成稳定的不等边三角形,上轻下重,支撑在“地之重位”、对应于“天之宇宙”:对整张画面来讲又是大的“先轻后重法则”;山石再因势利导,大开大合,“引、分”为近、中、远,使其通于宇讲的“天机”之气化运动呈缓缓上引之势,充溢、膨胀在整张圃面的上部虚空;而最上层以主峰虚压“地位”,犹如“帽子”,“夹”出中上部的气化盘旋、膨胀流动之感,正是神完气足、惊心动魄!

(3)而整张画面的中景,再以两边副丛树相夹出“虚灵”的山体气脉(加至上下主峰与龙脉“对夹”形成画面最大的“负形”),推导着山体作“S”形龙脉气动,上有隐约石雾之中的丛林远树,提携接应,引出井完成主龙脉的“物形气化”。正是传承李成的“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背丘之制也”,这片虚景也正是整张画面中最具高难度的描绘与塑造了。

(4)主峰山势的设定更是连绵起伏、气象万千,一直映带到整张画面的左侧山石,又“虚形怀抱”着画面右侧的远山、中景的山石、庙宇、泉源等等,早已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的小宇宙,其间又是曲折盘旋的次龙脉与次次龙脉,提携左右山脉,欲向上欲添增垂直松树林木,重复主节奏,求其崇高平整气象,但又兼有树木的弧线出枝,划向虚空,“虚形怀抱"、指向矜个微妙的实形与虚形,也求平中不平,或引或带、或指或抱、或隔或连,繁繁复复、辗转反侧而错综复杂,又是提携起整张画面的循环往复、灵动上升的通于宇宙天地气化的“天机之动”。

(5)画面左侧山体总体上为“开”为“虚”,以上虚下实再开一个向足的空间,这个小章法中仍然以上下、左右“夹”出整张|叫面左侧的“虚空负形”,有两块巨石相连而成“实形”,左山石上竖以重复“宗老”样式的松树作为这一小空间中的主丛树,并呈上扬之势,指向虚空,增添垂直线(小章法中的“横扬竖昂法则”),并挤推小章法中的右石与中景主体龙脉相连为实,“夹”出画面左侧泉水。

(6)画面右边山休总体上为“合”,与左侧相反,以上实(添置庙宇、丛树)下虚(下方设置水潭)的三块巨石交错而成,同样在画面最右侧作丛树以增上扬之势,再增添垂直线(小章法中的“横扬竖昂法则”),又作右倾左指的弧线松树同时“虚怀”这一自足小空间,并挤推小章法中的左边山石与中景主体龙脉相连为实,支撑龙脉。自然形成与画面右侧上下山石的“互开”对峙,夹出画面右侧大瀑泉(“计白当黑”的“负形”),“裁剪”为三段四折,忽隐忽现,妙趣横生!

(7)最绝妙处理还在于画面左侧的遥岑,与龙脉以烟雾虛接而成,引龙脉之势向上虚引之画面主峰;又使得龙脉远接至_面左侧,与画外探进的树枝“相夹”,“虚怀”整张画面右侧中景,再次呈现出林泉之心外敁的“循环往复、虚灵回荡”的节奏大美与画面自然外显的“意境大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北宋郭熙山水画中的章法特征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