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六朝绘画的收藏、鉴赏和流传

 

六朝绘画的收藏、鉴赏和流传

 

我国书画鉴藏的历史,至魏晋南北朝时方趋于成熟。在此以前,主要限于收藏活动,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已创立鸿都学以集奇艺,天下之艺云集。”说明汉时皇家已设立专门的收藏机构和“秘阁”、“画室”、“鸿都学”等,但收藏比较杂乱,图书多为壁画和竹木简,奇艺包括书画和铜、玉、漆、瓷等工艺品,其中真正的纸绢画极少。至六朝时,随着纸绢画的流行和名家的出现,书画才成为庋藏重点,并开展了装祯、品定、著录等活动,鉴藏项目渐见完备。

 

1.收藏和流传

汉代的内室收藏,在东汉末曾遭到一次劫掠,《历代名画记》载:“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画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

六朝时期,以东晋和南朝开展的鉴藏活动比较活跃。东晋桓玄酷爱法书名画,篡位前尝命作“轻轲,载服玩及书画等物。”(《晋书》“桓玄列传”)寡夺司马氏之位后,即将内府所藏书画,尽归己有。

刘宋王朝替代东晋后,桓玄所藏旋转归内府。宋武帝刘裕雅好绘画,不断充实库藏。孝武帝刘骏留意法书,收集亦多。明帝刘或曾命巢尚子、度和、徐希秀清理藏品,并继续征集,收藏一时蔚为大观。

南齐时,高帝萧道成性好文学,尤精鉴赏,他将宋内库转来的书画,根据优劣评定甲乙,《历代名画记》说:“自陆探微至范惟贤四十二人为四十二等,二十七帙,三百四十八卷,听政之余,旦夕披玩。”

至梁朝,武帝萧衍更嗜好书画,不遗余力地搜求历代书画名迹,还经常与陶弘景、萧子云、度和等人,一起开展品评、鉴定和欣赏。其子元帝萧绎,本人擅长绘画,更锐意访求名迹,内府收藏远胜前代。然其损失也最惨重,太清二年(公元548年)遭侯景之乱,被焚毁图画达数百函;承圣二年(公元554年)西魏攻破江陵,萧绎在投降前又将书画和典籍24万卷付之一炬,后被西魏将领于谨从煨炉中拾得四千余轴书画,遂运往长安。这是书画名迹在历史上首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浩劫。

陈朝时,文帝陈茜责成臣工搜集民间流传的法书名画,内库收藏又渐见充实。

 

2.装潢和鉴定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有收藏而未能鉴识,鉴识而不善阅玩者,玩阅而不能装褫,装褫而殊亡铨次者,此皆好事之病也。”可见,真正的鉴藏家必定兼事收藏、鉴定、欣赏、装帧、品评等工作。南朝对这些工作都有所开展。

南朝诸代均很重视装帧工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曾列举出宋、梁朝的诸多装背名字。梁•虡和是著名鉴赏家和装裱师,在所撰《论书表》中,详细介绍了前人书画如何通过几朝装裱,不断有所改进,克服了纸张起皱、厚薄不一、大小不齐、长短各异等不足,使装帧日见整齐,便于观览,同时还分出优劣,排定顺序,以适应鉴藏者心理。这些都显示出书画装裱技术已步人成熟阶段。

南朝对书画藏品也进行真伪的鉴定和讨论,只是记载比较零星。如陶弘景曾与梁武帝讨论过书法真伪,在《论书启》中指出王羲之《乐毅论》非真,在永和十许年后已有不少代笔书。南齐王僧虔在《论书》中,更指出张冀、康昕、南州石道人三人专门伪造王羲之书法。可见当时鉴定中已涉及代笔、作伪问题,只是仅限书法,未论绘画。

南朝在书画藏品上,往往不钤公私鉴藏印记,只签鉴识者的押署,《历代名画记》“叙自古跋尾押署”,具体记载了宋、齐、梁、陈和北齐的押署者姓名。

 

3.鉴藏家和著录书

六朝涌现出一批公私鉴藏家,但未见专门的著录书籍。鉴藏家多存人名,少详细记载,虞和《论书表》记东晋有桓玄、刘毅、卢循等人;陶弘景《论书启》透出陶与梁武帝是善鉴者,《历代名画记》所列六朝22位押署人,也都善于鉴定。

记录六朝绘画作品名称及有关画家品评的文字,散见于绘画史论著述中,主要有东晋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谢赫的《古画品录》、姚最的《续画品录》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六朝绘画的收藏、鉴赏和流传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