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用墨十法

 

用墨十法

 

前人用墨的词语名称繁多,如用笔之种种一样,重叠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将那几十种墨法进行归纳,实际只有浓、淡、干、湿、清、焦、破、泼、积、宿这十种墨法。现将这十种常见的墨法,分别论述如下

(一)浓墨:用墨浓重,墨多水极少,含量饱满,墨重笔沉,雄伟有力。那气势磅礴的山峦,墨气淋漓的荷花,朴实勤劳的农夫,均可用浓墨表现。一幅作品要有一定分量的浓墨才能压住阵脚,才能有雄奇磊落、坚实刚韧的厚重感。在同类物象中,近浓远淡,不同物象中以浓衬淡。“淡无浓不立、浓无淡不显”。在运用大面积的浓墨中,要注意面积大小的对比、干笔浓墨和湿笔浓墨的运用。墨度相同,则运用不同的笔法和不同的速度,要浓中见滋润,重中透亮,灵活自如,方能使整块墨中灵通透气,增加画面的气韵灵动之感。浓墨的运用,往往多用于画中的前景、近景。其中特别要注意忌犯死墨、滞墨、结墨,这是浓墨法之大病。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说:“墨著兼素,笼统一片,是为死墨。浓淡分明,便是活墨。死墨无彩,活墨有光,不得不亟为辨也。”而浓墨用得不活,更容易死板结滞,如出现类似情况,在未干之际可用清水点之,冲破结阵。若画大写意,用浓墨加水直泼纸面,晕染而成;若画桃园春色,则应浓墨衬色,更显桃花艳丽;唯有折枝花卉,浓淡随意,以浓衬淡,以淡衬浓,均可自如。浓墨是画中的重调子,气势磅礴,深沉幽邃,庄严重大,宏伟壮观的大气山川必须用浓墨方可表现出来。

(二)淡墨:墨中渗水,由浓变淡,浓淡相间才有变化。元•王思善说:“淡墨六七而加深之,滋润见笔,湮壕中见浑厚。”墨中运笔,要清淡之中见笔,乃是淡墨之要领。淡墨可分六七种墨阶。初学者可从淡墨先画,逐渐加深,有不满意之处容易改。一般人用淡墨不见笔迹,疏薄而无骨法,浮而模糊,皆不知淡墨之功用。淡墨应用刚研磨好的新墨。“嫩墨主气韵”,渗透力强,易于渗化滋润。而淡墨之中又以宿墨或陈墨中的淡墨沉着厚重,易见笔痕,墨趣有泽,墨迹拙润,意味别致。淡墨法中,切记一笔之中要有淡干、淡湿,若实若虚,随笔而变,活而不死。除在画面上必须用淡墨外,目前日本“少字派”书法中和现代书法中,也用淡墨书写,字迹氤氳,韵味无穷……淡墨是画中的灰调子,无灰的调子就显不出重,看不出明。以灰衬亮,以灰调合重浓与明亮,要淡中有亮,淡中有色。黑白灰是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善于利用好灰调子,才能产生较高的情调和境界。浓墨和淡墨,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例如,我在桂林创作的《象山图》,前面的树林和地面以及象鼻山鼻部的主要部位,用浓墨皴擦点染,显得结实清新浓重。而象山尾部和远山,则用淡墨染出山岚晓雾,烟云迷漫,浓淡对比,黑白分明,使简单的象山构图产生了不简单的境界。这主要靠浓墨与淡墨的对比运用,巧妙安排,才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

(三)干墨:笔中含墨含水量少,不论勾勒皴擦下笔要干,笔道飞白苍莽,破锋笔松,来送自然,如旧壁斑落之状,用以表现枯藤、山石厚重之感。它是中国画中不可缺少的笔墨。唐宋画家多用湿墨,元代画家多用干墨。因干墨下笔易见笔道、笔痕,下笔时忌过于枯干。要做到干中有润,不是一日之功,需勤学苦练,反复摸索。在运用此墨法时,不但要注意浓重的干墨,还要注意淡、焦、重不同墨度的干笔,表现不同物象的质感、景感。“气韵生动,骨然苍秀,全从干笔皴擦中得来,善用干笔则画之能思过半矣”(《溪山卧游录》)。干笔山水能显其毛,毛则味古,苍古得趣,传神意深。一幅画中最有精神部分往往是干笔干墨之处,所以十分重要。

(四)湿遥:笔中含墨含水量饱满湿润,“墨华飞动湿云生”。常用于表现云海、烟雨雾朦胧之景。水墨写意人物、雨中花卉也多用此法,运用中往往将淡墨、干墨、破墨同时结合,更能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湿画法就是湿墨的运用,用时水分不可太多,过多易烂、涨、泛、流,臃肿不见笔道。湿笔见薄,干笔见厚,较难掌握。笔中可先沾水后沾墨,也可先沾墨后沾水,沾后即时画写,不可调动太多,否则笔中水墨渗化一样,墨度就无变化,画出来就呆板发灰。一笔与一笔相接中的用笔略有转折变化,墨色也就变化不同。既要胸有成竹,又要因墨而异,随机应变,画面才能渗化自然,笔下生机。古代画家梁楷、徐渭、任伯年,现代画家张大千等均是湿墨法的高手。在此墨法中,由于用水以及笔中渗水的部位不同,落笔的墨趣也随之不同。而水中渗矾、渗胶、渗蛋清、渗豆汁、渗浆糊,效果又不一样。充分掌握水分的景度,何处多何处少,都要根据画意的需要而创作。

黄独峰先生_的“牡丹图”,用浓墨湿笔画叶了;用笔连绵,一气呵成,然后将笔中余下的淡墨再沾淡的花靑,湿笔作淡叶,彩墨淋漓,禺与色融洽,浓淡渗化,滋润饱满。再用湿,画牡丹,整幅牡丹就像在润湿的春雨中生机盎然,充分体现了黄先生高超的笔墨技巧。又如朱培均先生所作的两只小鸟,在春夜中酣眠,运用湿墨表现得朦胧润秀,妙不可言,恰到好处。

(五)清墨:清墨用水极多,用墨极少,是一种极淡的墨色,有时淡得几乎与清水一样,一笔下去,干后几乎不见墨痕,要将画裱托之后方见极淡的墨色。此墨法的要领是把砚台洗干净,笔也要洗净,切不可与宿墨、陈墨混合。因新墨墨嫩,颗粒细,易淡化,易浮动,渗透力强,可大面积渲染,多用于表现飘渺云山,风雪月夜,轻烟远水等景。画时多用湿画法。画前将纸面打湿或铺水,也可在半干半湿之际,用淸墨渲染而写。如第一遍清墨干后仍显不足,再用清水打湿后再画,可表现出深远、朦胧、髙远、迷远的空间感。那清秀、明丽的桂林风光,要较好地掌握清墨法方才能写出其意境。一幅画中只有一两个层次是不够的,那种含而不露、景少境藏的景外之韵,至少要三四个层次方耐人寻味。而多层次的表现方法,若无熟练地掌握清墨技巧,是难以做到的。

(七)焦墨:是浓中带褐的墨色。用中华牌墨汁再加以研磨,直到砚台两边露出稠墨,分开再不能会合为止的墨为焦墨。焦墨浓稠而结,笔迹显露,不易渗化,枯笔焦燥,飞白灵空。所以,用此笔墨法要特别注意运笔,中侧、正反、逆顺、顿挫,笔笔见力,笔笔相连,沉雄厚重。此墨法多用来写古柏苍松、原始森林和沉厚山水以及气质刚韧的英雄人物。

墨太枯则无气韵,墨太湿则无纹理。还可以在一幅画的最后一道工序,即将完成之际或快干之时,用焦墨点提皴擦。这寥寥几笔就使画面显得特别神气醒目。在焦墨之中,松烟焦墨比油烟墨更深沉而无光泽。若在泼墨、破墨的画面中用上数笔焦墨,更显幽深润厚。现代画家张仃先生特别擅长此种墨法。他用笔圆浑,深沉而灵,笔法多变,运转自如。他善用中锋焦墨勾线骨,虚焦墨写山石,用枯焦墨擦远山,层次清楚,虚实分明,气象万千。

(七)破墨:先用一种墨色写在纸上,待它半干半湿状态下用深浅不同的墨色破,使之互相渗化透润,水墨交融。破墨始于唐代画家王维。他在山水画上创造破墨皴擦、渲染等法,对唐以后的山水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破墨法虽始于唐代,然而从唐、宋、元、明、清的绘画史中、除王维、梁楷、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等人之外,破墨法用得好的画家还为数不多。因此,是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发扬光大的最好的课题之一。

破墨中特别重视“破”字,如何将浓、淡、干、湿、焦、清、宿等各种墨色撞击浸染,浑化渗透,达到恰到妙处,关键在于用水。破墨可分为:水破墨、墨破水、墨破墨、浓破淡、焦破湿、宿破湿、干破湿、湿破干、色破水、水破色、色破色等各种破法。此墨法和行笔,要注意直笔横破、斜笔平破、圆笔方破、方笔圆破、藏锋侧破、整笔零破、碎笔整破、虚笔实破及墨破白、墨破粉、胶破墨。可以用胶、洗涤剂、洗衣粉、盐水、矾水、油、蜡等不同物料破之。变换不同的破法,使作品晕化蕴韵,淋漓多姿,变化万千,达到趣味无穷的特殊效果。破墨之中,既可在湿中破,还可在干后破,也可在纸背破。破墨中笔法不可打架打结。如果出现花乱,干后用淡墨渲染统一。如出现死滞墨,未干时可用清水或石色或胶矾破改。总之,既要注意墨色大调子和整体感,又要注意墨度的灵活变化,黑白虚实的对比。在墨与色破之时,力求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墨色丰润的最佳效果。如能在破墨中深刻钻研,反复实践,定能创造出一条大写意的新路。

我运用破墨与泼墨、泼彩相结合创作了一幅《龙吟图》,其画法是先用浓淡不同的墨色泼下后,再根据画面的构图,因墨造型,再用淡笔或深笔破之,使之形成浓淡自然渗化的墨迹,待画面八成干时,用石绿泼下,因石绿用色泼得太平均,再用水冲淡,局部用焦笔重墨破之,使墨、色、水有机结合,形成自然浑化、水墨交融之意境。

充分发挥湿中破墨的特点,使墨色渗透鲜明活泼,润泽自然,同时采用洒盐、加胶、加一定油质的抗体、抗彩结合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新奇协调,自然美丽,收到“青绿晕化,而愈见墨形之腾发”效果,犹如一种跳跃欢快,或高亢,或深沉的音乐境界。

(八)泼墨:用笔大胆迅速,像是将水墨直泼纸上,使之形成深浅不同的润泽的墨迹。

此法起于唐代王洽。朱景云在《唐朝名画录》中道:“唐朝王洽,性疏野,好酒,睡酣后,以墨泼素纸,或吟或啸,脚就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应手随意、突若造化,涂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视不见其墨巧之迹。”这正写出了王洽泼墨法之好处,遗憾的是文字记载虽有却未见真迹留芳后世。

泼墨法以湿画法为主,笔中饱蘸墨水,一气贯注直泼纸上。也可以在墨中渗水、渗色或装在碗里面,边倒边画,边加边写,泼墨泼色,泼水泼墨,用笔连绵,因势利导,随墨流动而画写,任意发挥。在墨色未干之时,经画家精心观察,阅色思考,因墨造形,从抽象的墨韵中随机发笔,笔简意深,细心收拾而成。用此墨法,切记碗中墨色和水色不能调匀,一渗水后立即泼写,要有深浅不同的墨色、墨阶,要意在笔先,再通过不同方向的运笔,边淋边泼,边倒边写,边弹边吹,边渍边射。大胆泼之,细心收拾。要时刻注意泼下的權色的深浅和虚实,才能产生不同的墨韵和墨泽,以达到画家预想的效果。

泼墨法,有人又称为信笔撞水法。积墨有骨在乎用笔,泼墨有肉在乎用水。泼墨放,惜墨收,泼墨动,惜墨静,泼墨松,惜墨紧。一放一收,动中求静,一泼一惜,放中有紧,互相穿插,以求不平,相辅相成,得臻佳境。那翠色朦胧的漓江烟雨,变幻莫测的黄山云海,气势雄伟的长江三峡,需得结合泼墨法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现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刘海粟先生最擅长此法,在泼墨法上,将泼墨、破墨、泼彩有机地结合,彩墨淋漓,纵横挥洒,开创了一代破墨破彩的新局面。

人物的泼墨始于五代梁楷,他的成名大写意人物《泼墨仙人图》,开创了人物大写意的新篇章。现代人物泼墨写意,要数方增先、李世南、马振声、吴山明、谢志髙、贾浩义等人的作品为佳。

张大千先生所作《黄山文笔峰》,就是用泼墨的笔意画出整个文笔峰的动势,趁泼墨未干之时,用大写意的笔法在泼墨的下方略加数笔画出山石的披脚,而后加以杂树松树点缀而成。泼墨用笔迅速大胆,水墨淋漓,笔墨潇洒,一挥而就。

(九)积墨:当第一层勾勒、皴擦、点染全干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加工皴染,谓之积墨。也可以在画面八九成干时加工积墨至七次八次。积墨又称为*墨。我国著名画家黄宾虹、李可染先生最擅长此法。积墨画面墨气十足,层次井然,脉络分明,墨气不死,墨色不滞,沉重厚实,真是团团墨中见精神,古朴隽永。

积墨法的关键,在于第二次积墨时保留前一次的优点。画中最灵空的地方,小空白的地方,用笔用墨十分丰富、生动的地方,就必须保留,不能破坏。一般先淡后浓,也可先浓后淡,纸背面也可积墨。根据物象的形质以浓淡干湿焦宿等不同的墨色墨度,层层加染皴擦。积墨时每次下笔不可复笔旧道,要略跟前次笔道方向不同,如先用中锋,后用侧锋,再有卧锋,层层积叠,才能做到重而不滞,沉而不浊,黑而不死。此乃积墨法之要,如稍有疏忽即遭失败。积墨法要留气眼画眼,做到重而有通,浓而不闷,叠而不乱,染而不死,用笔既要多变又要统一,多用干笔破锋,皴中带染,画面方能浑厚华滋。

积墨时用笔的方向要锐角下笔,即第一次画出的线条,与第二次画出的线条多为锐角,最好在30度以内。太大(或90度)就显得太死板。十字交叉的积墨用笔,破坏了原来的气势,破坏了原来的调子。所谓平行中不平行则是看似平行实际不平行,变化之中又统一。同时还得注意每次用墨的浓度、墨阶不同,如第一层墨线很淡,以后每次逐渐加深;或第一次墨线很浓,以后每次墨色渐淡。在皴山石的时候,又得注意以不同墨色的干笔飞白皴擦,注意保留飞白灵虚之处,这样不容易染死,否则前功尽弃,功亏一篑,这一点尤为重要。

(十)宿墨:将研磨好的墨汁储藏到第二天,即不全千,近似糊状,谓之宿墨。宿墨易见水痕墨迹,不易渗化衔接,一笔下去立见墨痕。若画轮廓清晰的墨竹,就可用宿墨点画,笔道清楚,墨迹显著。山水画中的湿画法,是趁画面未干之际,用较深的宿墨干笔飞白皴擦数笔,笔痕渗透,自然润美,朴实厚重,画中精神永在湿润之中。以上只介绍油烟宿墨,如用松烟宿墨更难掌握。其墨浓厚沉结,笔迹更显不易渗化,稍不注意墨气枯死。松烟宿墨不可大面积渲染,否则灰死,如运用得当,会给人有其他淡墨意想不到的厚润之感。有的人专门用宿墨画写意山水、人物,就是要它的沉重、苦涩的效果。黄宾虹先生最善用此墨法。他还善用宿水,即洗笔水。他是近代画坛擅用此墨法之佼佼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用墨十法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