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美术网小南美术网

中国画用笔十要

 

中国画用笔十要

 

笔墨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手段和技法。墨法之妙全从笔出,墨象之美全在用水,充分常握运笔用水的变化,才能产生笔墨淋漓、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下面我们对“浑圆厚实、重大雄魄、方向转折、速度变化、提按轻重、虚实相生、浓淡相间、节奏变化、放收有致、灵活通变”这十种笔法分别进行介绍:

(一)浑圆厚实

厚者,如锥划沙,人笔求正,藏头护尾,力透纸背,平中不板,如水上漂,波折藏锋,力贯始终,浑厚自然。特别是人物的线描非得中锋入笔,中锋收尾,才能平正稳健、气贯始终,行笔如春蚕吐丝,力在其中。

圆浑者,如折钗股。圆者势也,犹如太极拳抱球之势。圆者厚也,转折圆浑、曲中有劲、不折不屈、无往不复、无垂不收、车行泥淖、绵里藏针、盘施曲折、苍圆浑厚、连绵不绝,如篆籀书体,转折之处,要藏锋内含,则遒劲浑圆。

浑圆厚实之用笔应以中锋运笔为主。中锋行笔其线条浑圆厚实有力。如“锥划沙”、“虫蚀木”、“屋漏痕”、“车行泥淖”等中锋式的运笔,就能达到浑圆厚实之感。

(二)重大雄魄

用笔浓重雄大有气魄。行笔如金错刀,大笔飞白,气若长虹。笔若向右,必先逆左。笔若向下,必先往上,侧卧均中,快中有势,慢中藏拙,刚健雄浑,能张能弛、流畅自然。元•倪瓒《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临池学书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中无此君。”

重大者,重则固厚。重并不是用蛮力点画出呆滞的死墨,而是隐含的内力传至笔锋,笔沉墨重,力透纸背的活墨。所谓髙山坠石、枯藤屈铁、钢铁浇铸、顿如山安。笔力万钧、气能举鼎以及有如奔雷坠石之威,鸿飞兽走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涧颓峰之势等都是描述“重大雄魄”的形象语言。潘天寿、朱屺瞻等大师之笔,做到了重大雄魄之势。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造中方有更深的体会。

(三)方向变化

行笔要注意用笔方向不同的变化,中锋侧锋相互交叉,要顺逆正反,相生相应,侧中带滚,卧中藏正,上下落笔,左右逢源。-般逆多缓,顺则流;逆则毛,顺易光,顺逆正反,相得益彰。无论工笔、写意画,都要注意用笔的正反顺逆方显丰富变化,纯朴自然。

顺笔,顺锋往下;逆笔,挑笔往上;撇往左下,捺往右下;拖笔往右下;啄往回;送往右上。这呰笔法的千变万化,其实质就是运笔方向的变化,再加上因握笔的不同,指、腕、臂、腰等部位用力的不同,而出现以上不同称呼的用笔。一句话就是改变用笔方向罢了,但它的下笔部位还是离不幵中锋、侧锋、卧锋和破笔即“三锋一笔”的笔法。

清•笪重光在《画鉴》中说:“笔有中锋、侧锋之异用,更有着意、无意之相成。转折流行……绘心复合于文心。”还提到“永字八法”的不同方位、方向的用笔,说明了不同方向用笔的重要性。初学者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这是学习中国画技法首先要明白的精华所在,望能引起关注。

(四)速度变化

在运笔时,要充分掌握运笔过程中的快慢变化。清•沈宗骞在其《芥舟学画编》中说:“笔著纸上,无过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然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又如清•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笔》中说:“生怕涩、熟怕局;慢防滞,急防脱”等,都说明了掌握用笔速度的重要。一般来说,速度快则刚健有力,然太快则脱离纸面,或光滑外露,内涵不够。太慢则滞息不通,如果笔中水分多,慢则过湿臃肿。石涛说:“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至落笔时,勿促迫,勿怠缓,勿陡削,勿散神,勿太舒,务先精思天蒙。”因此,行笔之中要根据表现具体物象出发,要知笔中墨水的多少才下笔,有时该慢,有时该快,要快慢相间,产生运笔的节奏感。再与笔的提按、虚实相结合,才可以产生恰到好处的笔墨效果。一画之中,笔笔都是一样的速度,一样的粗细,一样的墨色,那就一定是呆板的死线。如果一笔下去,有快有慢,有粗有细,有转有折,有长有短,那么这种线条才是活灵活现的灵动的线。在这里我们不妨试试:用一笔中水分一样,浓度…打,但运笔速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快者挺健爽快利索、流畅、有力;中速显得沉着厚重,墨显得有毛味、耐看;太慢者则水墨会浸出线外,有湿润之感,不流畅。只有掌握好运笔的速度,才能在不同速度的运笔运墨中画出千变万化的笔情和墨韵来。

(五)提按轻重

运笔中要注意提按轻項。一般说来,用力将笔往下按画出的线比较重实,提起笔画出的线条比较轻细。清•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笔》中说:“用笔之道各有家法,须细为分别,方能用之不悖也。一笔之中有头重脚轻者,有头轻尾«者,有两头轻而中间*者,有两头車:而中间轻者,其轻处则为行,重处则为驻,应驻应行,体而用之,自然纯一不杂。”此语讲到轻重用笔的关键,如画竹竿应两头轻中间轻;如画人物头发、胡须,就应该两头轻中间甩。“丁头鼠尾”则先重后轻。在用笔中,藏锋中锋显得厚重,偏锋露锋则轻薄。如写山石阴暗部分的石纹线条,要用中锋,下笔可轻;点叶和树丛,上部用笔用墨可重,下部和接近枝干部位,用墨用笔可轻。

(六)虚实相生

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用笔按为实,提为虚,浓为实,淡为虚,清楚为实,朦胧为虚。所以用笔最讲虚实。真实、突出的地方要落笔厚重稳准,一笔下去要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要浓重清晰,细微处刻画要充实,并用空白的虚来托实。实处之妙,皆因用虚得当,方能恰到好处地表现物象。各种不同的淡墨的干笔和飞白,是虚笔的表现方法。在山石的皴法中,在附石古树的根部表现中,更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用笔的虚实,不光指轻重提按,还得包括用墨的浓淡、干湿等综合的运笔应用和整幅章法构图的应用。

(七)节奏变化

节奏指运笔用墨要有音乐般的节奏韵律,具体指笔墨的强弱、浓淡、干湿、疏密、轻重等变化。要求运笔注意转折起伏,抑扬顿挫,一波三折。有的一次下笔,有的多次皴染,有平有斜,有长有短,有方有圆,有黑有白,有虚有实,并构成旋律。旋律之中要有主调,或用淡调,如轻音乐,轻歌慢舞;或用重调,如同迸行曲、交响乐,汹涌澎湃,高歌猛进。诗是无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既要掌握构图的节奏,又要掌握一幅画中总体的黑、白、灰的分布的节奏。有用墨浓淡轻重的节奏,有用笔快悛徐疾的节奏,有实重、虚灵的节奏,有直线用笔和曲线、圆线用笔的节奏。有转有折,有提有按,有深有浅,有顺有逆等不同的节拍产生不同的节奏变化,归根结底就是用笔、用墨、用色的节奏变化,达到画中诗意般的境界。

关于节奏变化,清•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如笔将仰必先作俯势,笔将俯必先作仰势,以及欲轻先重,欲重先轻,欲收先放,欲放先收”,“将欲作平衍纡徐,必先之以峭拔陡绝;将欲虚灭,必先之以充实;将欲幽邃,必先之以显爽”。这一辩证的论述,对说明用笔用墨的变化节奏,也是很有意义的。

(八)放收有致

放得开收得住,饱蘸墨色,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胆大者,下笔放得开,激情奔放,如山洪汹涌,暴风骤雨,气势磅礴。既要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又要细心收拾,顾全大局。注意整体,加一笔太多,缺一笔太少,一点一划,惜墨如金,何处该增,何处该减,虚实浓淡,均要统筹规划,细心布置。初学者宁慢勿快,放则易,收则难。如无经过长期的磨练,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是很难做好细心收拾的。

(九)灵活通变

灵活,主要是指用笔用墨要灵要活,用笔方向不断变化,速度不断变化,则是灵。还有先接后引,再转卧笔,再用破锋、滚笔等,要在运笔之中不断转折才显得灵活自然。纯真有趣,这是灵活之本。笔不灵则呆,墨不活则死,做到笔墨灵活,方能画出自然天趣的作品来。清•龚贤《半千课徒画说》中有一首诗:“用笔宜活活能转,不活不转谓之板。活忌太圆板忌方,不方不圆翕且张。拙中寓巧巧无伤,惟意所到成低昂,要之至理无古今,造化安知倪与黄?”这充分说明了用笔灵变、方圆、巧拙之道,要不怎么会知道“倪、黄”(倪云林、黄公望二家)造化之神逸呢。

董思翁在《绘事津梁》中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舍而参之,落笔自然无轻佻溷浊之病矣。”巧则灵,灵则变,笔墨灵活多变,画面则丰富多彩,气象万千,才能气韵生动,韵味无穷。用笔要不断地转变锋向,转折顿挫,虚实轻重,左右逢源。笔墨灵活不只是手灵,还要眼灵、心灵。手随眼,眼随心,只有心灵、眼灵、手灵,笔墨才灵,笔堪方能通神达意。

变通:学以致用,学以致变,融会贯通;通者,举一反三,明一见千,一通百通。只通不变,新意难见,若要创新,必须通变。以上为学习方法。古人用笔四要中第一是要活,二是运笔爽利,三是湿润自然,四是墨有光泽。

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说:“离于法无以尽用笔之妙,拘于法不能全用笔之神。”既要学古人之法,又要弃古人之法而另创新法。潘天寿先生之“似而不同”,即要师古人之心,揣其笔墨用意,加以灵活变化而运用之。齐白石大师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等古今名家的肺腑之言,都是强调学习古人之笔墨并必须要加以灵活通变。要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才能思想开阔,力去陈规。要笔墨通神,必须笔笔是笔,笔笔非笔,随心所欲,才能达到妙笔生花的神奇之境。

用笔要灵,灵活生气,因笔造型,既要注意意存笔先,也要思随笔后,随机应变,上下呼应,左右逢源。

运笔之功力从古到今是十分讲究的。非得经过反复的实践、反复的磨练才能获得的。越简练的线条,一笔就可见其功力。由于造笔的材质不同,有的是硬毫,有的是软毫。功力深厚炉火纯青的画家,不但能用硬毫画出柔和舒畅内涵的线条,又能用软毫画出刚劲有力、厚重沉着的线条。

(十)统一风格

即笔风要统一。是工即一工到底,不能忽而工,忽而写;忽而粗,忽而细。 许多画家有多种笔风,如明代的文徵明、沈周均有粗细两种笔风,评者用“粗文细 沈”去论其髙低,即沈周用细笔画的比他用粗笔画的要好。他的粗笔中没有掺细 笔的,细笔中没有掺粗笔的,始终保持统一的笔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南美术网 » 中国画用笔十要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